我国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判定

来源:镇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韦镇萍  发布时间:2004-12-16  查看次数:4548

    肥胖是由于能量的摄入超过了消耗,而其超出部分存留于体内,以脂肪的形式贮存于组织及内脏器官周围所致。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症是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的体重的20%,不伴有内分泌异常和脑部疾病,主要是由于过度饮食引起的疾病。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模式的变化使儿童青少年营养过剩和单纯性肥胖发生率逐年提高。1985年与1995年比较,我国城乡7-18岁学生超重及肥胖率男生从2.75%上升至8.65%,女生从3.38%上升至7.18%,尤其是城市男生高达12.03%[1]。沿海高于内陆,香港高于内地[2]。儿童期肥胖症不但影响生长发育,还会是成年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前驱症[3],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和心脏病被称作“现代文明病”,其死亡率仅次于癌症和灾害。许多流行病学研究一致发现,在儿童期肥胖和成人期肥胖间的人体测量呈正相关,学龄前肥胖儿童中,有26%-40%将发展为成人肥胖,学龄期则为42%-63%。
    肥胖正在逐步成为大中城市学生健康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评价或判定尚无统一指标和标准,现有指标有简有繁,各有优缺点,专家学者们对其各持所见。
    1.各种身高(H)体重(W)指数一直是学者研究的内容,它们具有测量、计算简便的优点而代替其他较复杂的肥胖评价方法。较常用的有3种身高体重指数在评价儿童肥胖中适用:身高体重指数(W/H)、体块指数(W/H2)和劳雷尔指数(W/H3)。 萧黎[4]对这3种身高体重指数分别与身高、体重和皮褶厚度进行了相关分析。采用各身高体重指数判断肥胖程度时,要求指数与身高不相关,而与体重高度相关[5]。结果显示,体块指数(W/H2)与身高高度相关,而与皮褶厚度相关性最高。故体块指数(W/H2)在评价儿童肥胖中最为适用。
     2.根据学生身高、体重测量结果,采用“中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评定现时营养状况,以同等身高标准体重值为100%,受试学生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为肥胖[6]。
按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以“中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为依据筛查学生,超过身高标准体重值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50%及以上为重度肥胖。
     3.年龄平均体重法,凡超过平均体重20%的为肥胖。此方法判定肥胖标准偏低,误诊率较大。
     4.以年龄来划组段,用体质指数和皮脂厚度双项进行评价。
     5.身高标准皮脂厚度和体重评价法,凡超过身高的皮脂厚度值为疑似肥胖,超过体重的界值为超重,两项同时超过界值判为肥胖。此方法充分运用两项指标评价肥胖可减少误差,增加可信性。
     6.按身高、体重计算体脂率,体脂(千克)=体重(千克)-瘦体块重( LBM)(千克),男性LBM(千克)=[0.297W(千克)+19.5H(米)-14.013]/0.72;女性LBM(千克)=[0.184W(千克)+34.5H(米)-35.270]/0.72。体脂%=体脂(千克)/体重(千克)。
     7.根据体密度推算体脂肪率,体脂率(相当体重的%)=(4.570/D-4.142)× 100,D=体密度,X=皮脂厚(上臂三头肌处+肩胛骨下角,单位mm),
    男性:9~11岁D=1.0879-0.00151X,12~14岁  D=1.0868-.000133X,15~18岁  D=1.0977-0.00146X,19岁以上成人D=1.0913-0.00116X。
    女性9~11岁D=1.0794-0.00142X,12~14岁  D=1.0888-.000153X,15~18岁  D=1.0931-0.00160X,19岁以上成人D=1.0897-0.00133X。
    按体脂率判定肥胖的标准,轻度肥胖男体脂率>20%~25%,女>25%~30%;中度肥胖男>25%~30%,女>30%~35%;重度肥胖男>30%,女>35%。
     8.多数学者认为以体脂肪含量作为衡量肥胖的标准更客观。国外在此领域研究提出了适合其国情的以皮褶厚度或体脂比例判断肥胖的标准。国内也有学者研究了儿童瘦体重与体脂含量、营养状况的多元回归分析[7]。纪泷迪、徐济达等[8]1994年5月对南钢地区儿童青少年肱三头肌部及肩胛下角部皮褶厚度进行了测量并求出体脂百分比。经对测量数据进行简单与多元分析,认为体块指数与体脂含量的相关性最佳,并对现有体块指数的判断标准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多元回归得出分年龄段体脂百分含量与身高、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测量身高、体重代入回归方程可直接求出体脂百分含量,估测营养状况或肥胖程度。
    9.通过测量儿童青少年个体肱三头肌部及肩胛下角部皮褶厚度值,代入下列回归方程[9]计算各年龄段个体的体脂百分含量。
    X:肱三头肌部及肩胛下角部皮褶厚度和  
    F%:体脂百分含量
    男生                                    女生
    7-9岁   F%=5.7303+0.9196X               F%=5.7490+1.0075X
    10-12岁 F%=9.0870+0.6616X               F%=11.2657+0.5311X
    13-15岁 F%=4.8942+0.5496X               F%=10.8048+0.3614X
    16-18岁 F%=3.6836+0.4097X               F%=8.4724+0.4249X
    10.体脂率[10]:
    Y:体脂率      
    X:左侧肱三头肌及肩胛骨角下5cm处皮褶厚度之和,单位mm
    男生  Y=6.931382+0.428359X
    女生  Y=7.895667+0.428359X
    肥胖判断标准[11]:
    男生 体脂率Y<20%,正常;20%-25%,轻度肥胖;25%-30%,中度肥胖;>30%,重度肥胖。
    女生 体脂率Y<25%,正常;25%-30%,轻度肥胖;30%-35%,中度肥胖;>35%,重度肥胖。
    国外也有类似报道,Weststrate JA, Deurenberg P.认为通过计算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角和suprailiacal皮褶厚度之和来理论上预测全身密度,再通过年龄、性别段的全身密度与体脂肪百分率方程得出体脂肪百分率。该方法较以往常规评价儿童肥胖方法更客观[12]。
    11.张德甫,程国春等[13]探讨体质指数BMI在筛查儿童肥胖中的实用性,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中小学生7-15岁3576人,以常规方法测量身高、体重,分别用身高标准体重和BMI二方法筛查肥胖儿童,其筛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BMI筛查儿童肥胖时应选用相应年龄、性别标准,不宜采用某一固定标准,否则可能得出错误结论。
    BMI(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m)2
    对于成人,BMI>26,判定为肥胖是可靠的;而在儿童,情况有所不同。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其生长速度不一,身高和体重变化较大。BMI是由身高和体重二指标拟合而成的数学公式,既不是体脂含量,又不是体脂回归方程,因此不同年龄别儿童肥胖的BMI筛查标准值必有所区别,所以也就有其特定适用条件。徐勇[14]认为BMI可作为儿童肥胖的指数,但不同性别、年龄的儿童青少年的BMI指数应不尽相同。李慧等[15]制定出深圳地方标准值,其7-12岁男生肥胖判定标准BMI值分别为:18.2,19.2,20.5,21.0,22.6,22.2;女生为:17.9,18.8,19.7,20.7,21.6,22.8。不难看出,BMI标准值随年龄增大而上升,且都低于26。孟昭恒[16]均做过类似阐述。因此,采用BMI筛查肥胖儿童时须特别注意采用相应年龄、性别的标准,一般而言,不宜用“>26”来判定初中生、小学生是否肥胖。
Abrangtes Ⅱ,Lamounier JA ,Closimo EA.比较用于鉴别儿童肥胖的体块指数(BMI)(2000年Cole et al 、1991年Must et al提出)与WHO推荐的体重身高指数认为,BMI灵敏度为90%,体重身高指数特异度为100%,两者的一致性较好、学龄前儿童更好[17]。
    12.肥胖度的衡量WHO[18]推荐公式:
    肥胖度=[实际体重(kg)—身高标准体重(kg)]/身高标准体重(kg)× 100%
以皮褶厚度计测量右侧肱三头肌肌腹部和右肩胛下角部为手段进行衡量的;凡肥胖度≥20%,两处的皮下脂肪厚度≥80百分位数或其中一处皮下脂肪厚度≥95 百分位数者为肥胖儿童;凡肥胖度<10%,无论两处的皮下脂肪厚度如何,均为体重正常儿童。
    13.胡承康、张友金等[19]以生长突增期男女少年为研究对象,在对体重指数等30个营养评价派生指标逐步分析筛选的基础上,精选了反映体质营养水平的男瘦高指数(1)和女体重指数(2),反映体脂水平的男皮褶厚度均值(3)和女均脂身高指数(4),分别作为男女少年体质、体脂营养评价指标,引入指数相关面法进行营养评价。从而将生长突增期男女少年的营养状态分为九个营养等级:营养一般型、Ⅰ度结实、Ⅰ度粗壮、Ⅰ度肥胖、Ⅰ度消瘦、Ⅱ度结实、Ⅱ度粗壮、Ⅱ度肥胖、Ⅱ度消瘦。
    (1)瘦高指数=瘦体重/体重×100
    (2)体重指数=体重/身高×100
    (3)皮褶厚度均值=(臂皮褶+肩胛褶+大小腿褶)/4
    (4)均脂身高指数=皮脂均值/身高×100
    另外,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病因较多:过量摄入、缺乏运动、体内甘油三脂代谢障碍、遗传、出生体重过重等,所以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判定指标和标准就难免受到上述多方面因素影响。
总之,评价肥胖程度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所测量的部位不同,对同一对象应用不同的方法可能得出不同结果。用发展的眼光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营养更加丰富,身高、体重在同年龄不同年代中也有明显不同,身高、体重在同年龄不同地区中也有明显不同[20]。一种评价标准的应用期限一般为5~10年。多数学者倾向于BMI是筛选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一种简便方法,张群、郑加玉、孟昭恒“用BMI筛选肥胖儿童少年的尝试”得出结果BMI:男、女6~9岁≥20;10~13岁≥22;14~17岁≥24,判为肥胖,以BMI每增加3,划分中度、重度、极度肥胖界值[21]。
目前,我国卫生部门正在组织专家学者对第四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在2004年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够真实反映儿童青少年体质和营养状况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建议评价标准的确定考虑年龄、性别、地区差异。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组.1995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7.31(1):28
[2]梁淑芳、吴文英、刘德辉等,香港地区7-18岁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率调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5.29(5):270
[3]朱宪彝,临床内分泌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26-531
[4]萧黎,3个身高体重指数在儿童肥胖评价中的适用性,中国学校卫生,1997.18(2):86-87
[5]Robert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ight/height indices and the triceps skinfold measure among children age 5-12.AJPH,1984,74(6):604
[6]白呼群主编,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填报说明及技术规范,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31-32
[7]张新庆等,学龄前儿童皮褶厚度、体脂含量、瘦体重与营养状况关系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1992.13(4):201
[8] 纪泷迪、徐济达等,青少年体脂百分比与身高体重的相关性,中国学校卫生。1997.18(2):96-97
[9] 元田恒等,儿童青少年体脂含量与肥胖评价标准的研究。学校卫生,1987,8(4):21
[10]姚兴家,7-12岁儿童体脂肪含量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4.28:213
[11]白秀玲,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几种判定方法比较,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86.20:6
[12] Weststrate JA, Deurenberg P.  Body composition in children: proposal for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body fat percentage from total body density or skinfold-thickness measurements. Am J Clin Nutr. 1989 Nov;50(5):1104-15.
[13] 张德甫,程国春,耿敏学、胡巧云、陈姜,儿童单纯性肥胖调查及体质指数实用性探讨,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86
[14]徐勇,W/H、W/H2、W/H3三种指数法评价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比较,营养学报,1996.18(4):423-426
[15]李慧、黄坚、常小芳等,深圳市学龄儿童BMI肥胖标准参考值的建立,现代预防医学,2001.28(2):138-140
[16]孟昭恒,对儿童青少年肥胖判定方法的评价,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8.32(3):185-186
[17] Abrangtes Ⅱ,Lamounier JA ,Closimo EA. Comparison of body mass index values proposed by Cole et al. (2000) and Must et al.(1991) for identifying obese children with weight-for-height index recommended by the WHO.Public Health Nutr. 2003 May;6(3):307-11
[18]常洋译。儿童肥胖会发展为成人肥胖吗?中国学校卫生,1995.16(6):462
[19] 胡承康、张友金、周颖希、周亚清、冯建林,生长突增期少年营养状况评价指标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1998.19(5):334-336
[20]尚磊、徐勇勇、江逊、侯茹兰,陕西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体质指数年龄别正常值,中国公共卫生,2002. 18(11):1364-1366
[21]张群、郑加玉、孟昭恒,用BMI筛选肥胖儿童少年的尝试,中国校医,2003.17(3):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