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疾病应急救助慰藉沉默的眼睛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王聃  发布时间:2013-03-04  查看次数:582

  这是两会之前的好消息,这是公民疾病解困渠道的巨大拓宽,这是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根据中国政府网日前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我国将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救助在中国境内发生急重危伤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确或无力支付相应费用的患者。指导意见表示,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是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重要内容和保障,各省(区、市)、市(地)政府应组织设立本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筹集。

  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与机制,即便至今它尚是一个纲领性的意见,但注定要赢得外界的如潮击掌与深刻认同。客观评价,当前我国的卫生福利领域早已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但说到让大病与急病终有所依,它们仍然是这个国家最柔软与最容易引发公共痛感的部分之一。一场大病足以令富裕家庭陷入困顿,身份不明的重病者不得不呻吟于医院门前,甚至无力支付高额医疗费者只能无奈归去,类似场景在庸常的生活中与新闻纸上都时有出现。它们重复反证着个体者于重急疾病下的难以承受之重,也在提醒着医疗保障体系对特殊人群的眷顾。

  不可抗拒的疾病前,我们必须格外关注那些随时可能被“抛下”的人,因为他们不但是医疗福利体系中最短的一块木板,还是无力自我解困的人。重病危难之下,一些人奔走筹集救命钱,一些人选择求诉于媒体平台,更多的人只是沉默与无助。以此对照,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出台的兜底性与公共善意就不难窥见:表面看起来它只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医疗保障,是基本医疗保障之外拓展与延伸性的制度安排,事实上它更为对公民生命周到的防卫,让普通公民不至于在大病风险前孤立无援,是在编织更可依仗的社会安全网。

  是一种制度性的安全呵护,相较于其他的公共医疗保障举措,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亮点也颇可圈可点。譬如“指导意见”中就规定,疾病应急救助基金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中央财政对财力困难地区给予补助,而捐助者还能享受所有税优惠等政策,多渠道且具有激励性的筹资方式,足以保证救助基金有着“源头活水”。此外,“指导意见”还特别明确,应成立社会各方都能参与的基金监督委员会。有不惮于民众参与的监督委员会,一个透明有效运行的基金组织或也是可期待的,基金的援手理念或也能更好地兑现。

  关于公共制度与生活的温情度,总是在对待弱势人群的态度中看得更真切。从这样的角度来观察,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最大意义,或许不局限于救济,而是某种迟来了的救赎与对公民安定感的修复。说到疾病应急救助,我们总不免想到“刻章救妻”的北京男子廖某,想到记者相机下他那双沉默却又笃定忧伤的眼睛。廖某的妻子被查出患上尿毒症,每周要做两次血液透析,巨额医药费用让廖某无力承受,他无奈中伪造了医院的收费公章,4年间“骗”来了十多万元的治疗费用,最后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刑。这是一个情与法剧烈冲突的极端个案,而消除冲突之道,无疑正在于疾病应急救助制度这样覆盖社会更多人群的解困。有随处可在的疾病解困,一个平凡公民才不至于背负上沉重的十字架,在挽救爱人与遵守社会法规之间游离挣扎。

  从明天起,希望以疾病应急救助机制慰藉所有沉默的眼睛,希望世间永不再现廖某式充满矛盾却刺痛人心的抉择。现在,最重要的是让疾病应急救助机制从纸面走向现实,疾病应急救助机制已破题,各地当以细则和罚则令其迅速变现。变现的过程或许会有荆棘与“摸石头”的过程,但请勿忘良心与公共性的拯救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