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班后睡眠时间调整不过来?你可能是患上了昼夜节律性睡眠-觉醒障碍!

来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与研究中心  作者:人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2-07  查看次数:10

案例

王女士:我之前因为工作原因,长期凌晨3点以后才能睡,白天补觉。半年前换了上班时间正常的工作,但睡眠就是调整不过来,每天要到凌晨3点左右入睡,不定闹钟要中午12点左右才会醒,定了闹钟醒来精神很差,完全没办法正常工作,我该怎么办?

医生:您可能存在昼夜节律性睡眠-觉醒障碍,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因工作节律失常后会出现。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遇到这种情况要怎么办!

 

 

什么是昼夜节律性睡眠-觉醒障碍

 

昼夜节律性睡眠-觉醒障碍指由生物个体内源性睡眠时钟的结构或功能调节紊乱,或与外部环境如光照明暗时相不一致,或与个体所需求的学习、工作及社会活动时间不匹配而引起的睡眠-觉醒紊乱,妨碍社会功能。

 

 

常见的昼夜节律性睡眠-觉醒障碍

有哪些情况

 

常见的昼夜节律性睡眠-觉醒障碍包括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睡眠-觉醒时相提前障碍、倒班工作睡眠障碍及时差变化综合征。

 

 

 

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

 

相对于常规或社会接受的作息时间,患者入睡和觉醒的时间呈现习惯性延迟,通常延迟≥2小时。典型患者在凌晨2~6点入睡,无约束条件下偏爱觉醒时间在日间10~13点。早睡早起困难,而晚睡晚起严重影响生活节奏。当允许按照个人意愿安排作息时间时,患者的睡眠和觉醒时间虽然延迟,但相对稳定,可保持24小时睡眠觉醒周期,睡眠时间和质量正常。其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常见于青少年和年轻人。

 

 

睡眠-觉醒时相提前障碍

 

相对于常规或社会接受的作息时间,患者睡眠时段提前,通常提前≥2小时。典型患者在晚上6~8点入睡,凌晨2~5点觉醒。由于长期早睡早起,下午或傍晚思睡或精神萎靡,难以正常参与学习、工作或社会活动。若患者按照正常的时间表作息,可提高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其常见于老年人。

 

 

倒班工作睡眠障碍

倒班工作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或思睡。在应该睡眠的时间进行工作或工作时间不规则者,其主要睡眠期通常在早晨(6~8点),并且不能保持正常的睡眠长度,睡眠时长减少可达1~4小时,主观上感觉睡眠不满意,尽管患者力图使自己适应目前的条件和睡眠环境,但还是出现失眠。这种情况通常在整个倒班工作期间持续存在,早班(4~7点开始)也可出现入睡困难和唤醒困难,经常中班者可出现主要睡眠期启动困难。思睡通常出现于倒班时(主要是夜里),在倒班工作或其他时间段,患者会出现警觉能力下降、工作和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产生安全隐患。有些患者将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主要用来恢复睡眠,从而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如婚姻不和谐、社会关系受损,有时也会引起激惹性增高。

 

本症可能会导致慢性睡眠障碍。倒班可产生或加重胃肠道疾病,也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常破坏社交活动和家庭生活。以服药或饮酒来改善睡眠和减少倒班产生的觉醒障碍的人群,可发生药物和酒精依赖。

 

 

时差变化综合征

只要经过跨数个时区的飞行,绝大多数人很快会出现一系列超出一般长途飞行常见的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变动较大,依跨越的时区数、旅行方向(东向或西向)、起飞和到达时间及个体的易感性而定。通常与时差变化的大小成正比,时差越大,症状越明显。

 

时差变化综合征主要包含五类症状:疲劳、精神运动性操作不良;失眠、焦虑与其他睡眠觉醒障碍;胃肠道症状,形式多样;部分器官症状;其他症状,如头痛、视力下降、呼吸困难、多汗、梦魇及月经不调等。昼夜节律性睡眠-觉醒障碍是其最主要的问题,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白天过度嗜睡。患者可出现社会或职业功能障碍,包括在新地方的日间警觉能力下降和工作表现不佳。旅行者会感到不能适应当地社会的生活,睡眠时间出现紊乱,由于睡眠差可出现精神上的痛苦。

 

出现昼夜节律性睡眠-觉醒障碍,

如何自行处理

 

 对于时差导致的昼夜节律性睡眠-觉醒障碍,无须特殊治疗,返回原时区后会好转,或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总能适应当地的昼夜节律。明确的时间提示(如日光、就餐)有助于个体更快适应所处时区的昼夜节律。人体内在的生物钟会根据所处时区的明暗周期校正自己的时间。

 

 限制白天打盹的次数和长度,尽量在晚上的睡眠时间去睡觉,以逐渐地重新建立规则的睡眠觉醒周期;在白天进行适量体力活动。

 

 光疗可以减少个体的夜间活动,应该多晒太阳。

 

 倒班工作者应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避免频繁打盹,非睡眠时间的补觉不超过半小时;避免长时间卧床;床上不进行非睡眠相关活动;保持规律的就寝和起床时间;睡眠前避免饮用茶、咖啡等兴奋性物质;临近就寝时,避免烟、酒及饱餐;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

 

 

小贴士

无论何时何地从事何种工作,都应保持规律的作息,以及注意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一旦出现睡眠节律方面的改变,尤其是当这种改变影响了日常生活或社交、工作等,应及时进行作息的自我调整。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尽量避免疾病往慢性化发展;如果无法自我调整,应尽快就医。

培养个人爱好,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加强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登山、瑜伽等。

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保证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若在常规睡眠时间出现入睡困难,可食用一些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如牛奶、蜂蜜水、莲子、大枣等。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家庭医生在身边——常见疾病知识》

本书主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任菁菁

本文作者:

王丹丹

 

来源:人卫健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DwXd6RClSMk1RHWXr4s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