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点及控制区消毒工作规范( 试 行 )

来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与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3-05-15  查看次数:2477

一、消毒目的
    对疫点和控制区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杀灭病原体以防止其感染人群,控制区的消毒属预防性消毒。

二、范围的确定
    疫点的范围:病员患病前2周内和患病期间居住的房间、活动场所及乘坐的交通工具,用过的物品、家具,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等。
    控制区的范围:该地区出现了输入病人并引起继发感染者的区域。

三、消毒的要求
    消毒必须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指导下,由掌握有关消毒知识的人员进行消毒处理,非专业消毒人员开展消毒前应接受培训。对非典型性肺炎病人、疑似病人曾经活动过的场所、交通工具、使用过的物品等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对非典型性肺炎病人、疑似病人活动的场所及使用的物品必须进行随时消毒,每天进行2次。对控制区域进行预防性消毒处理,每天进行1次。

四、消毒的程序和方法
(一)个人防护工作
1.出发前核实检查个人防护用品包,包括:联身服1件,隔离衣1件、防护眼镜1只、12层以上或N95或R95口罩2只,手套2付,帽子1只,长筒胶靴1双,乳胶手套1双,橡胶手套1双,棉花球、消毒剂适量。
2.进入疫点前和消毒处理后按固定程序穿戴及脱卸防护物品。
2.1进入疫点前穿戴顺序
(1)脱掉的外衣应放在自带的干净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
(2)穿联身服和长筒胶靴,戴上手套;
(3)戴好普通工作帽,使盖住头发、两耳和颈部;
(4)戴上口罩,在鼻翼两侧塞上棉花球;
(5)戴防护眼镜;
(6)穿上隔离衣;
(7)戴橡胶手套。
2.2消毒完毕后脱卸顺序
(1)仍戴着手套在0.2%过氧乙酸溶液中或在含有效氯为2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中浸洗双手3分钟;
(2)穿着长筒靴站入盛有0.2%过氧乙酸溶液或含有效氯为2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深度为30厘米~40厘米的消毒剂槽中5分钟;
(3)消毒人员穿着的工作服等进行喷洒消毒后脱下,戴着手套脱下隔离衣浸入0.2%过氧乙酸溶液中或在含有效氯为2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中;
(4)取下防护眼镜浸入75%酒精中;
(5)解下口罩与帽子浸于0.2% 过氧乙酸溶液中或在含有效氯为2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中;
(6)脱下胶靴、手套,再脱下联身服;
(7)进行手的消毒,用0.5%的碘伏或75%的酒精棉球擦拭;
(8)用消毒湿巾对脸部擦拭消毒。
3.调查处理过程中,如不慎皮肤直接接触病例,尽快用配制好的消毒液涂擦。
4.现场处理后,将污染的防护物品密封闭于塑料袋中,集中销毁。

(二)消毒的程序和方法
1.仔细了解病员患病前2周内和患病期间居住的房间、活动场所及乘坐的交通工具,用过的物品、家具,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等,据此确定消毒
范围和消毒对象。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2.进入疫点时,应先用喷雾消毒的方法在地面消毒出一条1.5米左右宽通的通道,供消毒前的测量、采样和其他处理用。
3.测量房屋、家具及地面需消毒的面积和体积。取卷尺,一人牵卷尺一端,固定在墙壁一角,另一人拉动卷尺测出室内墙壁的长和宽(米)。在测算高度时需量到屋顶。
4.必要时,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前采样。
5.消毒前应关闭门窗,将未被污染的贵重衣物、饮食类物品、名贵字画及陈列物品收藏好。
6.不同消毒对象采用相应的消毒方法。
7.必要时,到达规定的消毒作用时间后,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后采样。
8.填写疫点或控制区消毒记录。
9.离开疫点或控制区前,开窗通风,擦拭打扫。

(三)注意事项
1.在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剂和防护用品,检查应携带的消毒工具是否齐全无故障,消毒剂是否足够,做好准备工作。
2.消毒人员到达疫点,首先查对门牌号和病人姓名,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主动取得病家合作和相关人员的配合,做好防疫知识宣传,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3.选择消毒因子时,应尽量采用物理法消毒。在用化学法消毒时应尽量选择对相应致病微生物杀灭作用良好,对人、畜安全,对物品损害轻微,对环境影响小的消毒剂。
4.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个人防护,必需穿着防护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制度,以防受到感染。
5.消毒过程中,不得随便走出消毒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内。
6.消毒应有条不紊,突出重点。凡应消毒的物品,不得遗漏。严格区分已消毒和未消毒的物品,勿使已消毒的物品被再次污染。
7.携回的污染衣物应立即分类作最终消毒。
8.清点所消耗的药品器材,加以整修、补充。
9.填好的消毒记录应及时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