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1年6月5日第一份艾滋病报告发表至今,弹指一挥已20年。尽管人类对艾滋病的了解日益增多,但却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防治药物。作为20世纪的一大绝症,艾滋病目前仍是人类头上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进入新世纪,挑战艾滋病更是全世界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
艾滋病是“后天免疫缺损综合症”(AIDS)的英文简称。艾滋病病毒终生传染,它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
目前用于艾滋病临床治疗的主要是抗病毒本身的药物。1987年首先得到应用的是核苷类药物,如AZT。1994年有了蛋白酶抑制剂,经过4至5年的研究,已逐步推向临床。1995年,美籍华裔何大一教授发明了著名的“鸡尾酒疗法”,把蛋白酶抑制剂与其他多种抗病毒药剂混合使用,在艾滋病病毒刚侵入人体时下药,不待病发即阻止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虽然还不能达到根治艾滋病的目的,但这种疗法已经能够有效控制艾滋病患者病情的发展。
为了战胜艾滋病,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努力。1996年1月1日,由六个联合国机构共同发起的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在日内瓦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领导并广泛支持开展各项旨在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活动,更有效地利用联合国系统的资源,降低个人和社区及特殊人群对艾滋病的脆弱性和易感性,减轻艾滋病流行所造成的危害。中国是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最高行政机构“规划协调办公室”最早的成员国之一,也是第一个向该组织捐款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及时交流经验和成果,制订战略和协调工作,从1985年起,国际艾滋病学会组织每年举行一次“国际艾滋病大会”,近几届会议每次代表人数都达万余人。
在人类与艾滋病斗争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全球艾滋病疫情却日益严重。据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6月5日公布的统计数字,目前全世界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已高达3610万,比10年前联合国有关专家预期的数字高出50%以上。20年来,全球共有约5800万人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2200万人死于艾滋病。
目前,发达国家的艾滋病感染者人数正趋于稳定或开始下降,而发展中国家的感染人数却在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全世界95%的艾滋病患者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国际合作防治艾滋病的工作中贡献不足,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
面对治疗艾滋病药物的高昂费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患者只能摇头叹息。据联合国2000年4月的一份报告,1999年全世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是1990年的近5倍,但控制艾滋病传播的经费只增长了一倍多。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6月5日发表的社论中指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每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每年只能花不到5美元的医疗费,但3610万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多数却生活在那里。”社论认为,如果这种情况还不得到改善,“艾滋病的危害很快就会超过14世纪使2500万人丧生的黑死病”。
把本国经济利益放在其它国家人民的生命之上,是发达国家不愿伸出援手的症结所在。美国大制药公司和官方均强烈反对国内老百姓提出的向非洲艾滋病患者增加援助的要求,理由是美国制药公司投入数十亿美元开发出的艾滋病特效药,如果被非洲的穷人白白拿走,会影响继续研究新药的能力。联合国的有关报告也指出,美国等工业化国家每年只拿出不足1%的海外开发预算用于防治艾滋病。
人类“坐在同一条船上”。对付艾滋病这样的世纪绝症,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发达国家更应责无旁贷。如果没有全球各国人民的互相支援和合作,人类与艾滋病的战争就不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