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史话:防止O157感染的绝招

来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与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3-05-18  查看次数:1592

    1996年,日本曾被O157搅得“天翻地覆”。短短一个月内,日本40多个都、府、县接连发现9000多名O157感染者,10多人死亡。日本首相为此专门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对付O157的办法。

    O157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洋气”,其实它们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大肠杆菌中的一群。大肠杆菌的分类一般通过血清鉴定方式,根据体细胞抗原(O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区分为不同的血清型。O抗原目前有170余种,O157正是因为1982年被美国科学家定为这个家族中的第157位成员而得名。

    大肠杆菌普遍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肠道内,多数为非致病型的正常菌群。但肠出血型的O157却能使人轻则发烧、腹痛、反胃,重则出现出血性腹泻、水肿等症状,甚至因肾功能衰竭和多脏器受损而死亡。

    O157大肠杆菌感染至今已不新鲜。近年来,O157频频肆虐日本。在美国,估计每年有一两万名民众受感染。欧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也无一幸免。

    牛是O157大肠杆菌的主要传染源,所以饮用消毒不彻底的牛奶,食用未煮熟的牛肉无疑为病菌大开方便之门。另外,受污染的水和饮料也容易传播病菌。小孩、老人以及其他免疫力差的人群容易成为“牺牲品”。

    O157大肠杆菌杀伤力相当大,但迄今还没有人提出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防患于未然显得尤为重要。

    曾有一段时间,日本等地民众谈“牛”色变。虽然牛是O157的主要带菌者,但与其怪罪它们,还不如反思一下饮食卫生方面的漏洞。其实,O157是不难制服的。这种病菌对热敏感,一般不会在充分煮熟的食物和经过严格灭菌程序的牛奶及奶制品上找到栖身之所。在卫生检疫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人们尽量不要贪图鲜嫩而生食、生饮。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华厨艺炸、煮、炒、蒸等方法尽管会使食品损失一些营养成分,但却可以防止病从口入。

    消毒剂也是O157的致命克星。食品容器、刀具包括人们的双手都应经常用碱性肥皂或酒精清洗。饮用水要经氯或其他消毒剂处理。家畜的粪便要严格管理和净化,避免所含的大肠杆菌穿过土壤向下渗透,污染地下水。

    有整洁卫生的环境、完善的食品贮存和烹调方法以及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驾护航”,相信美食与健康不会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