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为非典型性肺炎,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起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达3-4%。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发现了SARS疫情,全球SARS患者超过7000例,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分离、测序、同源比较、免疫荧光等实验结果均提示其可能为冠状病毒的突变株。目前对SARS病毒的致病机制、传染源以及机体免疫反应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体外细胞培养发现非典型肺炎病毒在绿猴肾传代细胞Vero-E6中生长良好,细胞的致病性强,可以稳定传代。
从WHO针对SARS发出全球警告,到SARS病原体被确认,仅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这主要得益于全球13个实验室的通力协作。2003年3月15日WHO通过网络组织了世界上多个顶尖实验室在全球范围内对SARS进行合作研究,相继有11个国家的科学家参加。从3月17日开始,WHO把来自10个国家的11个(后来增加到13个)顶尖实验室联合起来,这些科学家们把研究数据等放在网站上让大家共享,每天通过一次电话会议交流实验心得。 3月18日德国通过电镜从咽拭子标本中观察到副粘病毒,同时香港中文大学用PCR方法检测到间质性肺炎病毒的基因扩增产物,电镜图片和基因序列均在网络公布; 3月19日新加坡从病人呼吸道标本发现副粘病毒颗粒并获得较微弱的病毒基因扩增产物。3月20日国际上有4个实验室开始进行间质性肺炎病毒检测,香港中文大学在电镜下发现副粘病毒颗粒。同时许多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均显示此次SARS爆发与甲、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2,3型,腺病毒、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等病原体无关。3月22日香港病毒所实验室在电镜下发现冠状病毒样颗粒(70nm),美国也从病人标本的细胞培养产物中发现冠状病毒样颗粒(70-100nm)并在同一份标本获得人间质性肺炎病毒PCR阳性结果。3月23日香港病毒所实验室在8份标本中发现有2份标本冠状病毒RNA阳性;美国也报道在香港SARS病人标本中发现了冠状病毒,同时建立免疫荧光检测病人血清的方法并在网络公布了冠状病毒的基因扩增产物。3月24-26日更多的实验室通过电镜和PCR方法检测到冠状病毒,德国实验室对病毒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3月27-31日香港和美国的实验室分别证实正常人血清与新分离病毒不发生反应;更多的实验室检测到冠状病毒。4月1日到4月9日,荷兰的实验室冠状病毒攻击灵长类动物出现与SARS病人相似的症状,进一步证实了冠状病毒可以引起SARS肺炎,其它的病原体和冠状病毒重叠感染可能会加重病情。美国用ELISA方法从发病20天病人血清中检测到冠状病毒抗体。小白鼠实验开始启动。更多实验室在Vero细胞分离到冠状病毒。荷兰,德国,香港和美国相继报道了新的冠状病毒序列。4月16日WHO 在新闻发布会上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正式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简称SARS,病原体称为SARS病毒。
目前,病毒实验室检测主要集中在以下3方面。
1.抗体检测:ELISA检测SARS病人血清中的抗体,在症状出现21天后比较可靠;免疫荧光检测法,在发病10天后就能检测到血清中的抗体。该方法需要固定SARS病毒、需要有免疫荧光显微镜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抗体检测阳性表示该病人感染了SARS病毒。
2.分子检测,指用RT-PCR方法检测特异的SARS病毒基因片段。用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出自发热开始后10天内的SARS病人标本中的SARS病毒,但是毒血症和病毒排毒期是不确定的,因此在疾病后期进行检测可能给出阴性结果。目前WHO网站已经提供了7对检测SARS病毒的特异性引物。
3.细胞培养:利用VERO细胞来检测SARS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和血液样品,阳性结果表示SARS病人感染了冠状病毒,阴性结果并不能表明病人没有感染SARS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