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1年6月第一份艾滋病报告发表至今,弹指一挥间已过去20多年。尽管人类对艾滋病的了解日益增多,但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防治药物。作为20世纪的一大绝症,艾滋病目前仍是人类头上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目前全世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达4000多万。进入新世纪,征服艾滋病更是全世界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缩略词“AIDS”的音译。艾滋病病毒终生传染,它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
1983年,法国学者L·蒙塔尼埃从患者淋巴结中分离出一种有关的病毒,称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同年,美国学者加洛从病人体内分离出相同的病毒。后证明上述病毒即艾滋病病原体。198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建议将这新病毒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为逆转录病毒,病毒核心为单股RNA,外有包膜。HIV对热敏感,在56摄氏度时30分钟可以灭活。
目前用于艾滋病临床治疗的主要是抗病毒本身的药物。1987年首先得到应用的是核苷类药物。1994年有了蛋白酶抑制剂,经过4至5年的研究,已逐步推向临床。1995年,美籍华裔何大一教授发明了著名的“鸡尾酒疗法”,把蛋白酶抑制剂与其他多种抗病毒药剂混合使用,在艾滋病病毒刚侵入人体时下药,不待病发即阻止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虽然还不能达到根治艾滋病的目的,但这种疗法已经能够有效控制艾滋病患者病情的发展。
为了战胜艾滋病,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努力。1996年1月1日,由6个联合国机构共同发起的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在日内瓦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领导并广泛支持开展各项旨在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活动,更有效地利用联合国系统的资源,降低个人和社区及特殊人群对艾滋病的脆弱性和易感性,减轻艾滋病流行所造成的危害。中国是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最高行政机构“规划协调办公室”最早的成员国之一,也是第一个向该组织捐款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及时交流经验和成果,制订战略和协调工作,从1985年起,国际艾滋病学会组织每年举行一次“国际艾滋病大会”,近几届会议每次代表人数都达万余人。
目前,发达国家的艾滋病感染者人数正趋于稳定或开始下降,而发展中国家的感染人数却在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全世界95%的艾滋病患者生活在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