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翘首以待中国研制的非典疫苗尽快上市,然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部专家近日却表示,研制非典疫苗必须把握科学、客观、谨慎、负责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专家说,疫苗作为特殊产品,研制过程必须科学,生产、销售也必须通过严格的审批,必须保障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中国非典疫苗研制进展十分顺利,但仍然没有研究清楚非典病毒的致病机理和演变过程中的某些问题,因此研发疫苗就不能急于求成。
他透露,中国正在研制的“灭活病毒”还存在免疫病理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因为病毒灭活后输入人体,不会侵害机体并能促使机体产生抗体,抵御病毒。但是,有些病毒,如麻疹病毒,灭活后输入人体内却会在病毒入侵时加重病情。如果非典病毒具有类似麻疹病毒的特性的话,正在进行的“灭活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的研制工作就要停下来,而不得不采用耗时更长的“减毒疫苗”研究。
此外,人们在对非典病毒进行搜集、培养、灭活、提取、纯化的制备过程中,可能造成病毒本身遗传基因的缺损,如果失掉的基因是其重要部分,研制出的疫苗将失去它应有作用。为此,科研人员还必须通过实验,验证非典疫苗的有效性,即能否促使抗体的产生,以及抗体是否具有活性等。
这些问题不解决,都有可能影响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果操之过急的话,疫苗的大面积接种有可能造成病毒的大面积传播。因此,科研人员必须真正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非典科研,把工作做得细而又细,疫苗问世也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审批,这都需要的时间。
据知,中国非典疫苗还处于研制的非临床试验阶段,研制成功后还要经过临床试验等阶段,再由主管部门审批,获得生产许可证后才能正常投产,供应市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部门负责人称,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已于四月底组织国内的科研和生产单位正式启动了非典疫苗的研制工作,集中力量研制灭活疫苗,国家先期拨付的专项科研经费也已经到位。目前疫苗研制进展顺利,估计今年十月底可能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研制出非典疫苗到底要多久?
某些非典疫苗报道,或出于故意,或出于无知,或偷换概念、曲解原意,或混淆概念、四舍五入,于是“试剂”就成了“疫苗”,“动物测试”、“临床研究”就成了“产品问世”,“有望”被放大,“风险”被忽略——
日前,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表示,在人类还没有研究出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有效的治疗药物之前,防治非典未敢彻底言胜。
这是实话。战胜非典最终要依靠科学,各国关于非典疫苗和药物的科学研究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人们可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听到和理解科学家所说的话,我也一直非常关注国内这方面的消息。然而,那些众说纷纭的研制过程,那些前后矛盾的非典疫苗推出时间表,却让我越看越糊涂。在北大学过4年微生物学专业的我尚且如此,不知道那些不具备相当专业知识的普通读者,看了这些报道后会做何反应。
于微生物学或科学报道,我都不算专家,但我可以谈一些常识。只要有心,从那一系列新闻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更多的东西来,透过某些传媒那按捺不住的炒作欲望,仔细读原文的读者也可以形成自己明智的判断。
简单概括一下,关于非典疫苗,综合国内传媒各种报道,我可以认定的基本事实包括:研制疫苗的技术路线分为灭活疫苗、基因重组疫苗、减毒疫苗和核酸疫苗。灭活疫苗的方法是大量培养病毒,将病毒经过灭活处理后制成疫苗。这种方法研制周期最短,国内当前的非典疫苗研究以灭活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为主攻方向。灭活疫苗研制的现状是已经得到在细胞水平上和经部分动物试验有效的灭活病毒试剂,但尚需通过免疫病理学研究、一系列动物和人体实验及流行病学的研究实验、一系列审查程序等。这其中可能遇到意外的困难,一切顺利也至少需要1 2年时间。此外,非典灭活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对生产条件要求比较高,国内企业的条件目前似乎还达不到生产的标准。
关于科学研究和科学报道,某些人可能以为科学研究如教科书,总有标准答案,而科研人员个个都手握那份标准答案,某些记者编辑想的就是把科学家脑子里的标准答案挖出来,其实这种想法错得厉害。
为什么在我们的传媒上关于非典疫苗有这么多混乱、矛盾的报道呢?从信息源的角度说,受采访的科学家即使均出于公心,他们对科学事件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更何况,科学工作者也可能有私心,可能会考虑研究成果背后的名利———有的研究背后有企业行为,有的研究者会为了争取更多资金支持而将阶段性进展夸大或含糊其辞,所以科学报道的采写者不应只听成果发布者本人的一面之词,也应听听他的同行评议。但目前我们看到的多数科学报道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读者只得自己做广采博收、甄别判断的工作。
科学报道多元化并非坏事,真实、自由地报道不同的声音是健康社会的表现,在科学报道上并无例外。问题在于,报道是否足够真实、准确、客观。某些报道语焉不详,所以我们难以判断文中的不准确信息来自科研人员还是记者和编辑。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多数不符合科学规律的报道,问题出在记者、编辑的加工环节。
以引述的部分报道为例,那些在标题或导语中声称疫苗“研制成功”或“即将成功”的,多数在文内有研究人员的具体说法。从中可看出,研究人员的原意指得到初步证明有效的疫苗试剂,甚至只是得到供筛选的对象———后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成功与否还充满不确定性,而有些记者和编辑或出于无知,或出于故意,或偷换概念、曲解原意,或混淆概念、四舍五入,于是“试剂”就成了“疫苗”,“动物测试”、“临床研究”就成了“产品问世”,“有望”被放大,“风险”被忽略。有的文章使用“绞杀”病毒和病毒“生长”这样的说法,可见报道者缺乏基本常识。
非常时期,面对社会的渴求,科学家不能浮躁,科学报道更需要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