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

来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与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3-06-08  查看次数:1520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经鼠类及旱獭等其他野生啮齿动物传播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死率高。
    鼠类感染了鼠疫杆菌后,病原菌通过蚤类侵入人体,亦有少数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分泌物(如唾液等)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皮肤或粘膜等处而感染。
    鼠疫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为3~5天,有的不到1天就发病。临床上主要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类型。除轻型及咽喉部带菌者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似:即起病急骤,以畏寒或寒颤、发热开始,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头痛及四肢剧痛,有时有恶心、呕吐,且有烦燥不安、意识模糊、病情惊惶、言语不清、走路不稳、颜面及眼结膜充血,如酒醉状。此时病人极度衰竭,脉搏与呼吸加快,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呈虚脱状态。肝、脾肿大,腋下、腹股沟或颈部淋巴结肿大。皮肤、粘膜先有瘀斑,继而发展成大片出血,且有鼻衄、呕吐、黑大便与血尿等。
    鼠疫虽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但是可以防治的。首先要严格控制传染源,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治理和消毒、灭鼠、灭蚤工作就做到哪里,特别是鼠畜排泄物及死鼠要及时作无害化处理;其次要早期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并作为“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做好病人的隔离、疫区的消毒;此外,对与鼠类有接触的高危人群,有条件者应进行鼠疫菌苗注射,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鼠疫的治疗主要是注射庆大霉素或链霉素(若同时口服磺胺咪啶或磺胺二甲基咪啶疗效更佳),亦可用凉血、解毒、泻热为主这中医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