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来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与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3-06-14  查看次数:1551

 

    伤寒杆菌存在于病人或带菌者的体内,通过粪便而排出体外,如污染了水源,就可引起传播。

    伤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带有鞭毛的杆状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能力较强,在地面普通水中可生存1~3个星期,井水中可生存约1周,在粪坑及污水中可生存1~2个月,在一些食品如牛奶、肉类中不仅能生存较长时间,并且可以繁殖,但煮沸后可立即把它杀灭,含氯的消毒剂也可杀灭这种病菌。

    对伤寒杆菌没有抵抗力的人,食入带有伤寒杆菌的水或食物,就可能会染上伤寒病。当然,通过苍蝇、蟑螂等昆虫媒介把伤寒杆菌带到食物或食具中去也可以引起传染而发病。此外,也可通过护理病人者的用水传染。伤寒杆菌进入对伤寒无免疫力的人体后,要经过一定时间繁殖及对人体产生病理损害后,才会产生症状,这就是潜伏期,这个时间长短为7~23天,一般为两个星期左右。

    伤寒病人的临床症状特点是持续发热、毒血症状,体征则有玫瑰疹、伤寒舌、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等。其中持续发热最为人们注意并有一定热型特点。大多数患者在起病第一周时呈阶梯样逐步上升,第二周持续高热不退,并持续到第三周及第四周开始,如不经特殊抗菌治疗,第四周后病人才慢慢退热,整个发热期可长达1个多月。随着发热,患者可有表情淡漠、严重怠倦、食欲减退、腹胀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烦燥、谵妄乱语、神智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在起病后7~10天期间,不少患者可在其胸、腹、背部见到散在的淡红色皮疹,这就是玫瑰疹。

    由于伤寒的主要病变部位在小肠,可造成肠淋巴结肿大及形成肠粘膜溃疡,因此最突出和危害最大的并发症就是肠出血和肠穿孔,这些并发症常出现在病程第2~3周期间,也就是疾病的极期。其他常见并发症有伤寒肝炎、心肌炎等。
    对伤寒的诊断除参考临床症状、体征、外周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减少和嗜酸性白细胞消失外,血培养找到伤寒杆菌是确诊的根据,血清肥达氏反应阳性也有重要意义。

    患了伤寒以后首先要做好护理工作,以减少合并症发生。由于患者发热,要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可饮用含糖、盐的口服液体。急性期病人以流质食物为主,不宜进食含纤维多的粗糙食物,以免引起肠道损伤部位出血或穿孔。目前已有对伤寒杆菌有特效抗菌作用的药物,如氯霉素、百炎净、氟哌酸、先锋必素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预防伤寒关键在于防止病从口入,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提倡用一次性食具,做好患者和带菌者的隔离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