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夏秋季最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流行范围广,传播快,发病率高,对人类健康危害甚大,特别是洪涝灾害地区,一旦水源受污染,更容易发生和蔓延菌痢。
菌痢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潜伏期最短数小时,最长可达一周,平均1~3天。据报道,一个人只要吃了带有10个以上痢疾杆菌的食物,就很可能感染致病。痢疾杆菌喜欢在20℃~40℃的温度下生活,37℃时生长繁殖最快,在阴暗潮湿及冰冻的情况下仍能生存数周。水源、土壤、蔬菜、瓜果、各种食品及生活用品上都有它的踪迹。据测定,猪油,米饭,馒头及西瓜上的痢疾杆菌,在条件适宜时,1~2小时就可繁殖5万倍。痢疾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他们的粪便中带有痢疾杆菌,可能污染衣物、用品、玩具,并通过手、食物、水或饮料传播污染。苍蝇的带菌率也很高,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菌痢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这是因为:⒈这个季节天气炎热,气温高,适合于痢疾杆菌生长繁殖。⒉夏秋季节新鲜瓜果蔬菜上市多,由于天热,人们喜欢生吃瓜果蔬菜,但是不注意清洗消毒或自恃身强力壮,不洗手拿起来就吃,以至病菌与食物一起进入自己的胃肠道中。⒊夏秋季节人体要通过皮肤散掉更多的热,以维持体温衡定;样使皮肤血管经常处于扩张状态,而胃肠血管就相对收缩,血流相对减少,人体对胃 肠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随之减弱。此外,着凉、过度疲劳、暴饮暴食以及患各种急、慢性疾病,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也易诱发痢疾。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后,能被正常人的胃液迅速消灭,少量漏网者会进一步被肠道抑制或排斥。一旦人体防御机能减弱,痢疾杆菌就会乘虚而入,引起畏寒发烧、常伴头痛乏力,短时间内出现腹痛腹泻,开始粪便呈水样,很快转为粘液脓便或脓血便,粪便量少,便次多,里急后重显著,严重的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7岁以下的小儿夏秋季容易患中毒性菌痢,主要症状是突然发生高热、惊厥、昏迷等,切不可掉以轻心。
菌痢的主要预防措施是:加强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做好饮食、水源、粪便的管理和餐具消毒、灭蝇防蝇,不吃生冷蔬菜,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未经处理的剩菜剩饭,不喝生水。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消毒或去皮,不在街头小摊买各种熟食、切开的西瓜、菠萝等。夏季不聚餐。对菌痢患者要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以防疾病蔓延。菌痢流行季节可服用大蒜,马齿苋,黄连,白头翁,金银花,桉叶,地锦,苦参等煎剂,以预防。茉莉花,苦瓜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治疗菌痢的常用药有痢特灵、黄连素、复方新诺明(有磺胺药过敏者禁用)氟派酸、吡派酸、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上述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症状消失后继服3~5天,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