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 虫 病

来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与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3-06-14  查看次数:1899

  丝虫病在我国是由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引起的寄生虫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可引起乳糜尿、鞘膜积液、象皮肿等。亦有不出现明显症状而血内有微丝蚴的丝虫感染者。

  丝虫病分布很广,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及拉丁美洲的一些地区。亚洲,主要为南亚和东亚。在我国已证实山东、河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15个省市及自治区均有本病流行,尤以沿海地区最严重。本病对生命威胁不大,如能早期和彻底治疗,一般可很快恢复健康。但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形成慢性则疗效差。顽固的乳糜尿、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和晚期的象皮肿等很难彻底治愈,影响劳动力甚大,亦可因局部慢性溃疡而招致全身性细菌感染,危及生命。

  症状:
  1.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的表现:发热、腹股沟和股部淋巴结肿痛,然后沿大腿内侧淋巴管有一红线自上向下蔓延发展,即所谓"逆行性或离心性淋巴管炎",类似丹毒,俗称"流火"。   
  2.丝虫热:周期性寒战高热,为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所致。多见于班氏丝虫病流行区。
  3.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阴囊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内侧,睾丸和附睾肿大压痛。   
   4.蚴虫移行所引起的症状:畏寒、发热、咳嗽及哮喘等。
   5.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常在腹股沟处形成肿块,触之似海绵样包囊,中有硬核感觉。
  6.鞘膜腔积液:阴囊增大,有下坠感而无疼痛,透光试验阳性。  
  7.乳糜尿:尿呈乳白色,常于高脂肪饮食后加重。若混有血液时可呈粉红色。静置后分三层:上层为脂肪,中层为较清的液体,下层为粉红色或红色沉淀。
  8.象皮肿:常于感染后10年左右发生。多见于下肢。早期表现为皮肤增厚,继而不断变粗变硬,皮肤粗糙,出现折沟、疣状结节,下肢变粗大。局部可继

  防治:
    由于蚊子是传染丝虫病的重要媒介,所以在预防丝虫病方面,防蚊灭蚊是主要措施。
 
    主要治疗药物主要是海群生又名乙胺嗪。近年我国研制成功抗丝虫新药呋喃咪酮,对两种丝虫有良好效果。对象皮肿患者除给予海群生杀虫外,还可结合中医中药及桑叶注射液加绑扎疗法或烘绑疗法治疗。对阴囊象皮肿及鞘膜积液患者,可用鞘膜翻转术外科手术治疗。对乳糜尿患者,轻者经休息可自愈;也可用1%硝酸银肾盂冲洗治疗。严重者以显微外科手术作淋巴管-血管吻合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