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鼠害猖獗,老鼠咬人之事时有发生,尖锐的鼠齿在刺入人体的刹那间,即可将细胞、病毒注入体内,而我们一些人(包括部分乡村医生)对鼠咬引起的疾病不甚了解,常导致误诊而延误治疗。
鼠咬热是由鼠咬为主要传染途径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一种小型螺旋体或一种杆菌,依据病原的不同,症状各有不同。
小型螺旋体所致的鼠咬热,潜伏期十天左右,起病突然,先有寒战,继之发热,伴有头痛,关节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由于体温的骤升,患者神志不安、重者有谵妄、颈部强直,昏迷等脑症状。结疤的伤口再度发炎疼痛,鼻出血或其它部位出血,面部、四肢及躯干等处有紫色的平丘疹。初发症状持续三四日,约在第五日即骤退转变。间隔三四日又重新复发。反复发作数次后,由于消耗大,而出现贫血、消瘦、神经痛、面、腿浮肿和知觉异常,对健康影响极大。
杆菌所致的鼠咬热潜伏期较短,仅1~3日,伤口迅速愈合。在热病发作时,伤痕并不复呈红肿发炎,也无局部淋巴发炎的现象,有红色平丘疹,热度呈弛张型,常有关节痛。
鼠咬热虽症状严重,但容易治疗。两种病原体所致的鼠咬热,用青霉素注射均有特效。预防鼠咬热,应立即用浓石碳酸涂伤口,再以酒精消毒,切莫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