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检测“信心指数”——非典过后的思考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严鹏程  发布时间:2003-06-24  查看次数:1873

2003年6月24日 14:16
 
  一如去年11月入侵人类时的悄无声息,曾经疯狂肆虐中华大地乃至全球数十个国家的非典疫情风暴,终于在半年之后的6月天里,无声无响地缓缓遁逝。“经历是一笔财富”,人类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与自省中前进。回望我们在过往几个月中所历经的疫情之害、抗非之苦、胜非之喜,我们有着太多的感触、反思与启迪。
  从《不要再得“健忘症”》到《辩证看待阵发性需求》;从《政府救助不是“普度众生”》到《“分餐”何以成戏言》,本报编辑部自6月中旬开始推出的这组“非典过后的思考”系列评论,正是我们基于自己作为一份全国性经济类大报的角色考虑,专门着眼于财经领域的点滴思索。尽管这组评论自推出伊始便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高度关注,但是我们深深地知道,相对于非典疫情之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全方位的影响来说,即便我们拿出再多的版面和篇幅,也远远不能把“非典过后的思考”这个文章做完、做透、做足。从此处讲,我们所推出的“思考”系列,仅仅只能看作是抛砖引玉罢了。我们的目的,在于点燃更多社会个体“思考”的激情。
  我们应当思考,是什么动力支撑我们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成功攻克这样一种恶疾?我们应当思考,是什么力量带领我们从容走过这段艰难的日子?我们应当思考,是什么因素确保了疫情爆发期间的社会稳定?如此等等,我们有着太多的问题需要去思考,有着太多的抗非成败值得去咀嚼。
  幽幽劫难,历历惊心;难关渡尽,激情无语。但是,不管我们站在哪个角度回头审视非典浩劫,当我们从纷繁复杂的思绪中抬起头来,面对非典阴霾早已飘散的明媚天空,或许我们都会再度发现“信心”的力量。从“哀莫大于心死”的古训戒律,到“三军征战看士气”的作战箴言,“信心”的力量再度在抗非战役中大显身手。很难想象,在这场战争中,如果科学家没有一种必胜的信心支撑,抗非药物的研发会取得那么快的速度;如果整个社会没有一种团结必胜的信心,社会秩序将会混乱成何样……
  在非典之后感念信心的力量,提醒我们时刻珍视信心,检测信心。我们都知道,市场经济也称为是“信心经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良好预期。正是因为有了对社会、对政府、对未来发展前景的高度信心,我们才可能放心消费、果断投资,我们才注重正常的商务往来和社会交往,由此推动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相反,如果我们对社会、对政府、对未来失去信心,那么我们将选择持币待购、放弃投资,远离社会交往,中断商务谈判,如此等等,其必将造成社会经济的恶性循环。就好比股市,当大家都对它的未来前景充满乐观,都认为股市要涨,人人都去买,其结果肯定是股市的上涨;相反,当大家都认为股市会跌,并争相抛售股票,其结果必然是股市大跌。
  正是源于这个道理,消费者、企业家对社会经济的“信心”如何,便经常成为考量、预测一个经济体发展走向的重要参考指标。世界很多国家都按期监测发布“消费者信心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之类的“指数”。信心指数高,经济走向就当然看好;信心指数低,发展趋势就被看空。就好比“9·11”后,美国的信心指数大幅降低,蒙此阴影,整个社会消费、投资都相继受到影响,反过来更进一步影响了国民信心,由此形成美国经济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低迷,甚至于不惜要走一条冒险之路来重树国民信心。
  回首北京“五一”前后万人空巷之情景,当是我们信心危机之低谷。正因为有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高扬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才迎来了当前抗非形势的大逆转。危难过后,许多受灾害影响较重的行业急盼复苏,摩拳重整。也许我们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完整的规划,有力的措施,但首先要检测的是我们每个人的“信心指数”。信心指数“飘红”,何愁来日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