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4日电(记者 徐仁杰)防治非典期间,公共卫生专家、营养学家和健康指导专家发现,一场危机,给人们的饮食出行、卫生习惯和消费方式带来了许多新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更趋文明、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小康社会应有的文明素质与公德修养。专家提醒人们切莫非典过后“依然故我”。
变化一:更加重视个人卫生和疾病预防
非典疫情发生后,不少机关单位的盥洗室增加了香皂和洗手液。勤洗手、勤洗浴、勤换衣,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起居习惯。很多上班族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窗户打开。人们更加注重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各界反应: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社去土加乃)表示,传染病流行期间,保持个人健康不染上传染病已不只是私事,因为自己染上还可能传给别人。与此同时,保持清洁卫生的公共环境也不只是公事,因为公共环境不清洁、不卫生,导致传染病发生和流行必将损害个人健康。
变化二:更加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
预防非典,公共场所的卫生消毒保洁更加严格。一些破坏公共环境卫生的陋习遭到媒体激烈批评。国内许多城市修改了相关地方法规,加大了对破坏公共环境卫生行为的处罚力度。在长沙市,随地吐痰最高可罚200元。7月7日,深圳市78家酒店酒楼共同签订了一项预防非典及其他传染病的《卫生公约》,进一步提升服务卫生标准。
各界反应:6月29日,北京市启动“健康文明北京人”活动。市委副书记龙新民要求各单位把开展社会卫生文明“六不”和家庭卫生文明“五勤”与创建文明城市、社区、村镇结合起来,从个人、家庭和学校做起,形成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和全民行动的良好态势。
变化三:更加注重合理的个人膳食
非典时期,人们更加重视饮食营养,“吃好、睡好”成为民间预防非典的口诀之一。酗酒和暴饮暴食等损害身体的不良饮食习惯渐遭摈弃。在北京,白罗卜、西红柿、大葱、大蒜等维生素含量高、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农产品销量大增。食物的营养价值与预防疾病的附加作用得到消费者重视。
各界反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对全国35个大中城市居民消费的最新调查显示,人们更加注重饮食结构的调整,73.35%的居民表示将增加水果、蔬菜、饮料,特别是绿色食品的消费。
变化四:饮食习惯更趋文明
非典肆虐与滥食野生动物有关的说法,让爱食“野味”的食客变得收敛了。餐桌上人们从满足于掠夺稀缺野生资源到注重摄取合理营养。就餐方式变化更明显,一些会议集体就餐,也从混餐制变成了分餐制,普遍使用公筷和一次性餐具。
各界反应:卫生部原副部长郭子恒说,有人做过一项试验:十人聚餐前,让其中一人用含非致病大肠杆菌水漱口,结果餐后每人口腔里都检验出这种稀有大肠杆菌。可见吃饭不分餐是传染病流行的一个重要途径。
变化五:“非接触消费”成为大众商务“新宠”
非典流行刺激了电子商务的大众化。为避免面对面接触和现金流通可能造成的交叉感染,人们选择刷卡、网上购物、电话转账等消费方式。利用现有信息网络技术,人们真切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网络化生存”--不能出门照样过日子,照样能办事情。
专家预测,电子网络技术将大步进入家庭,迎来飞速发展的春天。此外,人们更加关注低密度住宅、保险业、家庭医疗保健服务。这些领域同样面临空前发展商机。
各界反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最新调查显示,非典促使17.35%和31.40%的居民增加了使用互联网和通讯方面的消费,从而推进了网络教育、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等现代化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发展。
变化六:健身休闲渐成社会新时尚
面对疾病的威胁,人们感到生命的可贵,健康体魄的重要。预防非典伴生出一种可喜现象:热衷健身的人越来越多,社区体育迅猛发展。
“能骑车不坐车,能走路不骑车”。不少上班族提早出门,步行上班。记者近日在北京某机关内部网络论坛上看到,一位职工发出了“工会能否组织工间操”的帖子,得到众人附议。
“请人吃饭不如请人郊游锻炼。”一种新的交际时尚正悄然兴起。郊区旅游、健身休闲逐渐成为社会新时尚。
各界反应:北京市公共卫生专家陈立泉说,防治非典促使人们积极投身体育锻炼,选择健康的行为方式。
变化七:更加自觉地尊重科学拒绝迷信
非典期间,电视门诊、专家指导成为市民抗击非典的法宝。北京市亚运村街道的居民们走出家门,与街道社区干部一起清理楼道垃圾,进行楼院消毒,用科学方法抵抗疾病威胁。在京郊农村,即使是本村人,出门归来也必须消毒和量体温,用科学的态度预防非典。
各界反应: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钮文异说,非典时期,市民对健康知识空前渴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新成果,以开放的心态接受。破除迷信、依靠科学、理性防治,人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生活方式得到强化。
变化八:更加珍爱生命重视情感
在北京,抗击非典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东河沿社区居民谢力海一家被隔离后,老人情绪十分急躁。邻居知道后,纷纷要来电话号码,14天时间里打去90多个慰问电话。北大人民医院被整体隔离后,医院东门外出现了令行人驻足动容的场景:一排杨树上,树干之间挂满了大串红色的中国结。随风飞舞的各式千纸鹤上,写满了市民祝福的话语。
各界反应:演员傅彪说,非典期间收到的手机短信问候是那么真挚感人。非典让平时被忽视的这些关爱突现出来,变得无比宝贵,让人重新体会到亲情、友情的重要。
恩格斯说:人类遭遇的每一次灾难,总是以社会的进步作为补偿。非典“逼”出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就是一种特殊的“补偿”。然而,革除陋习不能一劳永逸。只有持之以恒、扎实推进,被非典“逼”出来的良好生活方式,才会变成小康社会人们普遍具备的基本文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