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凸显媒体科学素养缺乏,科学传播遏止病毒传播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张东操  发布时间:2003-07-25  查看次数:1058

    当SARS病毒迅速传播的时候,我们主要的报纸在科学普及方面几乎毫无准备。中国科普研究所外国室主任李大光选取4份代表性报纸,对2003年4月份这些报纸有关SARS的报道和科普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这个基本结论。7月12日,李大光在“灾难与科普”高层论坛上公布了这个研究结论,并指出在专业知识和公众之间,缺乏能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消费品的“第三者”。会场上,没有人能提出异议。

    与会的一位科普作家虽然认同这个事实,却感觉有点儿冤。“当SARS到来的时候,连卫生专家和科学家们都没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怎么去科普?”李大光也认为,在疫情灾害中,科学传播缺乏有很多客观原因,比如科学家对SARS病毒缺乏了解,特殊时期科学传播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而且特殊时期报纸在科学传播上也显示出特别的谨慎小心等。但无论怎样,从统计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冷冰冰的。

    回头看SARS疫情,人们有很多成败得失可以总结。但是,SARS到底为什么那样猖獗,肆虐广东后,又到北京暴发,我们最终又是靠什么战胜了SARS——仍然是在“灾难与科普”论坛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首席科学家曾光提出这个问题。

    而曾光的回答耐人寻味。他把SARS称为“阴谋家病毒”,这些“阴谋家”暴发流行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这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信息传播渠道不通畅,给它的传播造成可乘之机。一旦我们警觉了,SARS就不行了。我们最终是靠高科技战胜了SARS吗?显然不是,因为对病毒的分析和疫苗的研制都尚需时日。到底靠什么呢?曾光没有直接回答。然而听众都领会出他的言外之意,靠的是科学传播,和根据科学信息做出果断决策切断传染源,至少这是极为重要的制胜策略。

    不过,在SARS疫情中成为公众人物的曾光有自己的烦恼。倒不是害怕传媒和记者对他的“纠缠”,而是发现报道传递信息不准确,几次令他陷入被动境地。但这些都是小事。最令他苦恼的是,作为公共卫生专家,他的研究和见解不能及时而且有效地被传播出去,到达公众、专业机构和政府决策人那里去。“表面上看,采访专家是记者有求于专家,但实际上公共卫生专家更需要新闻记者。”曾光说,公共卫生专家需要记者作为桥梁,面对公众和决策者。专家一个人的声音很弱小,需要被媒体放大成千上万倍,最终对公共卫生问题产生影响。这是一个卫生专家的责任。

    应该说,媒体与公共卫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遗憾的是,在突发的公共卫生问题出现时,大家才发现媒体与公共卫生界和专家的关系并不密切,渠道也不通畅。曾光教授介绍,他也曾经在美国参加过新闻发布会。他发现那里的记者平时就与专家建立了长期的联系,相互之间是伙伴关系,经常互通情况。而且,那些记者具备这个领域的基本常识,提问能问到点子上。这种情况,曾光教授在国内没有看到。

    曾光说,我们在公共卫生领域缺乏专家型的记者。

    科学传播弱,病毒传播强;科学传播强,病毒传播弱。在这个规律之外,人们还看到,科学传播弱的时候,迷信传播也开始抬头。中国科协普及部副部长王慧梅指出,在SARS时期,湖南、湖北等地的部分农村开始流传关于SARS的迷信谣言,影响社会稳定。后来,科协组织编写科普书册、挂图,并开展科普活动,才使科学知识得到传播,迷信活动得到遏止。

    科学传播遏止病毒传播,遏止迷信传播。但是,通过一场不期而遇的SARS疫情,人们忽然发现我们媒体的科学传播力量是如此不足和缺乏准备。

    媒体的科学传播,从人的角度讲,决定于科学专家和新闻记者。我国的科技人员缺乏科普意识和热情的问题已经探讨过多年,状况至今没有根本改变。不过,科技界已经在返躬自省,情况正逐步改善。但是,国内的媒体在科学传播方面缺少投入,也缺乏专业记者。有专家指出,从国外的许多案例看,及时有效的科学传播可以让社会避免重大损失。SARS疫情的来去,使这个向来不被关注的问题凸显出来,媒体怎么办?人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