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七月份以来,人们还在为全国上下取得抗洪救灾的逐步胜利而欢欣鼓舞时,江南大部分地区于七月中旬又陆续进入高温少雨的酷暑天气,据气象专家介绍,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汉水流域和华南等地35-38℃的高温天气将持续二周以上,江南部分地区的日最高气温可达39- 41℃;尽管北方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近来江淮、江南大部仍将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南方持续高温的主要原因是台风频频袭来,携带滚滚热浪的副热带高压,在长江中下游长时间徘徊,从而形成了大面积的“蒸笼”,而且由于南京今年的梅雨季节较往年延迟,很有可能和“秋老虎”一起向人们发威。那么在这样日照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高温天气中,应该注意哪些疾病的预防呢?本系列知识讲座为您一一解答。
本篇主要介绍高温防中暑:
中暑的诱因:高温气候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原因,据流行病学调查,连续3天平均气温超过30℃或(及)相对湿度超过73%最容易出现中暑。其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较日最高气温更加持久、明显,通俗的讲就是一天中的最低温度是中暑是否发生的制约因素。
中暑的表现:中暑是统称,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三类,分别是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从事体力劳动而有大量出汉的年轻人易发生热痉挛,表现为四肢、腹肌痉挛疼痛;老年人及对高温适应能力差者主要出现热衰竭,表现为眩晕、关痛、出冷汗等,是中暑的常见类型;有中暑症状又在高温下连续工作者、老人及有基础慢性病者易患热射病,是中暑的重症类型,表现为高热、无汗及意识障碍。
中暑的预防: 1)高危人群: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在高温天气中应减少外出,经常淋浴,避免利尿剂的过度使用;
2)室外作业:在头部盖上一块打湿的毛巾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相关知识请参照本站有关的职业卫生知识;
3)及时补充水份和盐分:一日三餐规律饮食,特别是在早餐中适当补充盐分;多吃水果,少食油腻及“发物”;
4)增加耐热煅炼:常期生活在恒温下的人们应在逐渐升高的温度下进行适当体育煅炼,以使机体在高温中免受突发损伤;
5)要预防“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是最近出现的新名词,主要表现在因天气炎热而精神烦燥或抑郁,工作没有激情,心理承受力下降,而机体并未出现大的不适。遇到这种情况,除一般的防暑措施外,还尽可能地增加睡眠休息时间;及时调整安排好自己工作、学习的计划,避免在最炎热的时候外出,同时也不要在封闭的空间中呆得过久;少想烦心的事,保持幽默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忘却夏日的炎热。
在下期中我们将继续介绍高温下的常见病-日光性皮炎。
本篇主要介绍高温防中暑:
中暑的诱因:高温气候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原因,据流行病学调查,连续3天平均气温超过30℃或(及)相对湿度超过73%最容易出现中暑。其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较日最高气温更加持久、明显,通俗的讲就是一天中的最低温度是中暑是否发生的制约因素。
中暑的表现:中暑是统称,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三类,分别是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从事体力劳动而有大量出汉的年轻人易发生热痉挛,表现为四肢、腹肌痉挛疼痛;老年人及对高温适应能力差者主要出现热衰竭,表现为眩晕、关痛、出冷汗等,是中暑的常见类型;有中暑症状又在高温下连续工作者、老人及有基础慢性病者易患热射病,是中暑的重症类型,表现为高热、无汗及意识障碍。
中暑的预防: 1)高危人群: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在高温天气中应减少外出,经常淋浴,避免利尿剂的过度使用;
2)室外作业:在头部盖上一块打湿的毛巾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相关知识请参照本站有关的职业卫生知识;
3)及时补充水份和盐分:一日三餐规律饮食,特别是在早餐中适当补充盐分;多吃水果,少食油腻及“发物”;
4)增加耐热煅炼:常期生活在恒温下的人们应在逐渐升高的温度下进行适当体育煅炼,以使机体在高温中免受突发损伤;
5)要预防“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是最近出现的新名词,主要表现在因天气炎热而精神烦燥或抑郁,工作没有激情,心理承受力下降,而机体并未出现大的不适。遇到这种情况,除一般的防暑措施外,还尽可能地增加睡眠休息时间;及时调整安排好自己工作、学习的计划,避免在最炎热的时候外出,同时也不要在封闭的空间中呆得过久;少想烦心的事,保持幽默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忘却夏日的炎热。
在下期中我们将继续介绍高温下的常见病-日光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