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教授在此次论坛上就我国应对突发传染病流行的病原监测作了介绍。
侯云德院士说,近几十年来,每年发生的突发性传染病都有几十起。去年的一场SARS流行,带给人们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21世纪我们要特别注重突发性传染病的流行,特别是呼吸道突发性传染病的流行。
侯云德说,就当前发展水平来说,传染病的监控可以从过去的出现病人之后推行,发展到在出现患者之前来进行监控。病原监控系统的优点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侯云德解释说,其一是可以监测所有的已知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绝大部分病原生物,其二是可以发现和鉴别未知的病毒。现在人们发现的新病毒,都不是属于新的科,还是老的科的新成员。比如说SARS是冠状病毒科。
目前,我国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病毒特异性检测探针数据库;完成了基因芯片制作工艺制作与生产程序,可一次性检测300~400种病原,日生产量可达100~200片,基因芯片制备的质控标准已确立,可以保证制备用于各种目的的基因芯片,基本上建立了完整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平台,并且完成了初步的分析软件设计。在病原生物标本的采集技术上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特别已经建立了呼吸道病毒临床标本的采集方法,可以提高效率5~10倍;初步建立了从空气和水中采集病毒的装置。
侯云德说,对预防和控制突发性传染病的研究是非常迫切的。面对新的传染病流行和生物恐怖的双重威胁,为了确保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我国科学家应当站在斗争的前列,未雨绸缪,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