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世界银行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院,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研究员。(以下为王健在2003年6月9日接受《北京青年报》的访问)
大家一般公认的看法,公共卫生是为了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以及延长所有人的寿命所采取的有组织的一些措施。公共卫生其实有非常广泛的内涵和外延,比如说个人的卫生习惯、环境卫生、室内卫生、传染病的监控与控制等等,这些因为都关系到一国或者每一个地区,或者是整个全球人民健康的事业,其实,如果是按照一个完整的公共体系来说,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卫生的执法监督体系,这些都是现在我们公共卫生体系里面一个主要的问题。
比如说一方面我们要做关于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虽然以前肆虐的一些传染病得到了控制,并且造成的死亡人数在下降。但是在全球,在不同的国家,每年都有新的传染病发生,传染病仍然是公共卫生防治的一个重点。
另外,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的改变,比如说人口的老龄化,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以及社会生活的竞争程度的增强,这些因素都造成了一些慢性传染病的发生,例如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精神性疾病等等,这些都是慢性的非传染疾病,但是这些疾病的负担又非常高,所以这方面,也成为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是从一个体系的角度看。如果我们按照公共卫生的服务的一种项目,通常按照学术区分,一般分为项目,其实它的内涵,如果我们看到公共卫生,《WTO与公共卫生协议按》当中,列的几类,大概就是以下几类。一是传染病的控制,第二就是食品的安全,第三就是烟草的控制,第四就是药品和疫苗的可得性。
比如说艾滋病病人,他们能不能得到一些免费的艾滋病药物的治疗。再下一个就是环境卫生、健康教育与促进。最后一个就是食品的保障与营养,以及卫生服务。以上的几个项目,为什么称作公共卫生,其实他们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有一个公共性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公共物品的特点,就是既没有排他性,也没有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了,并不能排斥其他人使用这个物品,一个人享用了,也并不是其他人不能得到这种效用。所以,环境卫生搞好了,传染病消灭了,全国所有的人,全球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这种行动当中获得收益,就是公共物品的特性。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公共卫生领域,既存在着政府失灵,也存在着市场失灵。为什么呢?因为公共物品的公共性,决定了市场的提供不足,就为政府干预这个项目找到了依据,但是政府干预的时候,政府往往存在着失灵。比如说纵观我们国家公共卫生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看到一些重预防的口号,其实并没有落到实处。比如说长期以来公共卫生的体系,整个的投入是不足的,而且管理的体系也缺乏效率,同时公共卫生人员的素质也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