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暴发“超级病菌”感染

来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与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4-07-12  查看次数:1882

    自2003年底,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和卡尔加里的医院里先后暴发了一种不明原因疾病。据《加拿大医学会杂志》报告显示,这种疾病是由于一种“超级病菌”引起的,死亡人数可能已达89人。另据报道,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共有约50人感染了“超级病菌”,并有一名患者死亡。现已证实,这种“超级病菌”为“艰难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又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基本情况

病原学特征: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是梭菌属中的一个种,与肉毒梭菌、产气夹膜梭菌、破伤风梭菌等同属于对人体有致病性的梭菌。艰难梭菌是革兰氏阳性杆菌,有芽孢,呈卵圆形,因芽孢往往比菌体宽,使菌体膨大呈梭状。它对氧敏感,在缺氧的环境中较易生存,其适合生长的温度为30℃~37℃,当生长环境恶劣时可以产生芽孢,较难分离和培养,故名艰难梭菌。它能够形成孢子,在体外环境中可存活70天以上,对热和其它一般的化学消毒剂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艰难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人(少部分成人和大多数新生儿)以及动物的肠道内,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占人体肠道正常菌群的3%左右,约30%的住院病人的粪便中可分离到该菌。

流行病学特点:艰难梭菌主要以内源性感染方式为主,也可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在医院内部,艰难梭菌是医院病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医院内部艰难梭菌感染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量、不适当使用广谱抗生素和医院内艰难梭菌污染所致。艰难梭菌感染的病人往往是正在接受抗生素治疗或者是才接受完抗生素的治疗,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家属感染的机会小。接受抗生素治疗的病人、老人、胃肠手术后的病人、应用抗肿瘤药物的病人、长期住院的病人和免疫缺陷病人是艰难梭菌的易感人群。

致病机理:在长期使用氨苄糖苷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氯林可霉素、头孢菌素等后,耐药的艰难梭菌大量繁殖。艰难梭菌主要侵袭人体的结肠部位,产生外毒素A和B,导致感染者出现严重的腹泻和发热症状。近期研究表明,艰难梭菌是肠道感染中第二位常见致病菌,仅次于弯曲菌属,易引起以发热、腹痛、水样腹泻及伪膜性结肠炎为主要症状的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 CDAD)。它是假膜性结肠炎或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的重要病原菌。在美国,艰难梭菌感染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占10~20%。

临床特点:艰难梭菌主要引起医院内病人的腹泻,而且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正在接受抗生素治疗或者刚刚接受完抗生素治疗。轻症病人表现为频繁的异味和水样便,重症病人表现为血样便或者是黏液样便,有时也伴随有腹胀、腹痛、发烧、脱水和心率不齐。大多数情况下,艰难梭菌引起的只是轻度疾病,并且愈后良好。但在老年人中,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如假膜性结肠炎或者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甚至死亡。艰难梭菌的诊断需要靠细菌培养、大肠镜检查、病理切片检查和毒素检测。其中,最可信的方法是检测到病人粪便中艰难梭菌产生的外毒素。

治疗:对于初发CDAD的治疗应给予支持疗法,纠正水、电介质平衡紊乱,大多数的轻症病人停用抗生素以后,可使正常菌群恢复,症状缓解。重症病人应立即予以有效的抗生素治疗。95%的艰难梭菌感染病人对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敏感。据统计,约有5%-50%的患者可以复发,如果没有及时给予适当治疗,病死率甚至可达50%。

建   议

艰难梭菌最主要的来源为医院环境,所以预防的重点在于:

1.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管理,加大对医院内感染的监督力度;

2.  医院应合理和正确使用抗生素,杜绝抗生素滥用,尽可能使用治疗周期短(3~5天)的抗生素和尽量使用窄谱抗生素;

3.  加强对医院内感染所致腹泻病人的实验室监测。对于正在接受抗生素治疗的病人或者刚刚接受完抗生素治疗的病人发生的腹泻,都应该考虑到可能是艰难梭菌引起的感染,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

4. 隔离患者,特别是大便失禁的艰难梭菌感染腹泻病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以防交叉感染;

5.  保持医院环境清洁,对内窥镜等反复使用的器械和易于被粪便污染的场所要充分消毒。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由于没有进行抗生素的治疗,所以感染的机会比较小,但是考虑到将来抗生素的使用,还是要严格执行接触病人前后要洗手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