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7月12日电 记者李凤荷报道:近一年来,“食品安全”成了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第一话题。禽流感去而复还,这是天灾。更可怕的是人祸——双氧水浸泡的鱼翅、头发为原料的酱油、营养含量近乎白开水的奶粉,工业甲醇勾兑的白酒……有人说,每一次拿起筷子都是一次历险。
食品安全的每一道看门人仿佛都成了灭火员,随着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而频频出动。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建立一道让我们吃得放心、安心的食品安全体系。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永泉在今年年初很有远见地提出“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建议。广东省有关领导对这个提案非常赞赏,建议正处于落实阶段。
我们的食品安全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食品委员会能做什么?本网就此专访陈永泉教授。
嘉宾介绍
陈永泉: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原院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食品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政协委员。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数十年,著述甚丰,为全国高等院校教科书《食品添加剂》主编。
吃,科学地吃
记者: 有人说,在目前的食品安全环境下,最安全的做法是不吃。然而,不吃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位食品学专家,更作为广州市一位普通市民,您日常是怎样吃的?
陈永泉:可以说,市面上流通的80%至90%的食品都是安全的,我们也不至于那么惊慌。我自己平时吃东西有三大法则:一是认品牌,大厂的出品、大店售卖的东西基本上可以放心。二是莫要贪便宜,普遍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价格相差不会大,若一种商品价格太便宜的话,可能就有问题。三是看颜色。凡是食品有大红大绿等一些偏离自然的颜色消费者最好留个心眼。如菜干,晒干后一般带褐色;马蹄接触空气会略略变色。若这些商品色太纯,太干净了,有可能加了漂白剂。
记者:不吃是不可能。目前有种说法是回归自然,吃有机蔬菜,甚至成为素食主义者,这样就尽可能避免吃到受污染的食品。
陈永泉:追求食品安全,不是说我们回归到自然经济时代,像古代人一样自给自供,刀耕火种,纺纱织布。吃有机蔬菜,还得看产地。我们知道土壤中的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时间长达几十年,加上空气污染的影响,很难说哪里的产品才会最“天然”。
最近有家媒体说要“远离食品添加剂”,其实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科学。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有食品添加剂,有些通用添加剂在食品、化妆品和医药用品上都可以找得到,很难想象一个现代人没有食品添加剂会怎样生活。
记者:食品安全意识在国内刚兴起不久,国际上又如何?
陈永泉:国际上流行一个说法: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已经胜过对食物的需求。可以说,全球都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日本、欧美等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起步比我国早,执行的标准严格、规范。我们国家现在出现那么多食品安全方面的事情,正是我国食品安全执法越来越细化、越来越深入的结果。
食品安全哪里出问题了?
记者:每当听到或看到又有一样食品被传媒曝光,登上黑名单,你心里想些什么?
陈永泉:我毫不奇怪,因为我非常了解国内食品业的情况。出现这么多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利益驱动。为了降低成本,生产者把非食品配料、非食品添加剂的原料也用在食品上。二是无知。10毫升甲醇,相当于一勺子的分量,就可致人失明,但广州的假酒制造者却不知道如此严重的后果。我在一些小食品厂看到,工作人员随手一把抓起添加剂就往锅里扔,连称一称都没有,这样往往会造成食品添加剂超标。三是管理上存在盲点。我国幅员辽阔,事实上存在一些管理不到的地方。如一个县,管食品安全的人只有十个八个,这样怎样能管得住那么多工厂呢?
记者:在当前的食品安全管理中,最缺失的一环在哪里?
陈永泉:我觉得最缺失的一环在立法规范和许可证等证照管理上。对于食品安全,我们的法律过于笼统,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就硬件而言,法律应对工厂的机械设备、检测仪器都要作出一些具体的规定,规模多少的厂就应有怎样的设备,你说一个食品厂连一部显微镜都没有,怎样检测细菌含量?另外,对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持证上岗)也要有所约束。管食品安全的质监、工商等部门也应有专业人员方面的要求,他们也要持证上岗。现在药店有持证的药剂师驻厂场,公司的财务人员也需要考取会计师证,人命关天的食品行业更应如此。
讲一个外国立法规管食品安全的小例子。英国法律规定,农场主去世后承继农场的继承人必须是学农的,否则不可以自动继承。他们连继承这一环也想到,可见食品安全管理已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
记者:食品安全各个环节“分而治之”也是个问题。
陈永泉:对,食品安全管理上的确存在条块分割。数一下,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农业、卫生、质监、流通(工商)等环节,目前的状况是“各管各”。但食品安全本身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
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作为
记者:今年年初,您作为广东省政府参事提出《食品安全及有关建议》,现在看来非常有远见。
陈永泉:我是从日本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受到启发的。2001年,日本出现疯牛症个案,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其中民众尤其不满食品安全“分而治之”的状况——日本农林省管养牛,厚生省管肉类销售的标准。在一轮轮建议和立法后,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终于在2004年1月1日开始正式启动。据我所知,日本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直接隶属内阁,不代表任何行业和部门利益,只对政府和消费者负责。这个委员会全部由专家组成,具有建议和监督权。
记者:您设想中的食品安全委员会是怎样的?
陈永泉:我最近听说广东省已起草文字,准备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在我的建议中,我希望食品安全委员会发挥协调和统一发布信息及预警的功能。它应该尽可能地发挥专家的作用,打破食品安全管理条块分割的现状。
记者:美国、日本、欧盟都有各自的食品安全委员会,我们未来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也有个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陈永泉:各个国家、地区对食品安全都存在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事实上也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以食品添加剂为例,全世界各地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4000多种,我国目前使用1700多种。别国使用而我们没使用的添加剂并非就有问题,反之亦然,这只是发展阶段的差别而已。
另外也有一个适当含量的问题。最近海天酱油在香港被查出苯甲酸钠(一种防腐剂)超标。香港卫生署规定酱油中苯甲酸钠含量在0.7克以内,内地的标准是1克,但没有科学证明多了0.3克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当然,出口商品应以进口地的标准生产,这是毋庸置疑的。
记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就一定被内地高吗?
陈永泉:这也不一定。罐头就是一个例子。我国规定罐头中绝对不可含防腐剂,但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豆豉鲮鱼罐头中的豆豉含有苯甲酸钠,按我国的法律就算违法。但外国的食品安全条例则这样规定,若防腐剂是食品配料带来,且含量很微,那么罐头中可以含有防腐剂,从这点看来外国的条例就比我们的更为科学。中外的法律不同,使得鹰金钱豆豉鲮鱼罐头在湖南被扣查,但同样的产品出口却毫无影响。
记者:食品科学的研究人员,需要在大众的食品安全方面做些什么?
陈永泉: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来看,科研人员仍需继续提高速测技术。可以坦白地说,我们的检测技术,尤其是速测技术尚未能为打假服务。日常的食品安全问题一般涉及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如我刚才说的,全世界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达4000多种,如何能快速地检测出何种食品添加剂过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食品安全的每一道看门人仿佛都成了灭火员,随着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而频频出动。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建立一道让我们吃得放心、安心的食品安全体系。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永泉在今年年初很有远见地提出“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建议。广东省有关领导对这个提案非常赞赏,建议正处于落实阶段。
我们的食品安全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食品委员会能做什么?本网就此专访陈永泉教授。
嘉宾介绍
陈永泉: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原院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食品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政协委员。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数十年,著述甚丰,为全国高等院校教科书《食品添加剂》主编。
吃,科学地吃
记者: 有人说,在目前的食品安全环境下,最安全的做法是不吃。然而,不吃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位食品学专家,更作为广州市一位普通市民,您日常是怎样吃的?
陈永泉:可以说,市面上流通的80%至90%的食品都是安全的,我们也不至于那么惊慌。我自己平时吃东西有三大法则:一是认品牌,大厂的出品、大店售卖的东西基本上可以放心。二是莫要贪便宜,普遍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价格相差不会大,若一种商品价格太便宜的话,可能就有问题。三是看颜色。凡是食品有大红大绿等一些偏离自然的颜色消费者最好留个心眼。如菜干,晒干后一般带褐色;马蹄接触空气会略略变色。若这些商品色太纯,太干净了,有可能加了漂白剂。
记者:不吃是不可能。目前有种说法是回归自然,吃有机蔬菜,甚至成为素食主义者,这样就尽可能避免吃到受污染的食品。
陈永泉:追求食品安全,不是说我们回归到自然经济时代,像古代人一样自给自供,刀耕火种,纺纱织布。吃有机蔬菜,还得看产地。我们知道土壤中的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时间长达几十年,加上空气污染的影响,很难说哪里的产品才会最“天然”。
最近有家媒体说要“远离食品添加剂”,其实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科学。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有食品添加剂,有些通用添加剂在食品、化妆品和医药用品上都可以找得到,很难想象一个现代人没有食品添加剂会怎样生活。
记者:食品安全意识在国内刚兴起不久,国际上又如何?
陈永泉:国际上流行一个说法: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已经胜过对食物的需求。可以说,全球都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日本、欧美等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起步比我国早,执行的标准严格、规范。我们国家现在出现那么多食品安全方面的事情,正是我国食品安全执法越来越细化、越来越深入的结果。
食品安全哪里出问题了?
记者:每当听到或看到又有一样食品被传媒曝光,登上黑名单,你心里想些什么?
陈永泉:我毫不奇怪,因为我非常了解国内食品业的情况。出现这么多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利益驱动。为了降低成本,生产者把非食品配料、非食品添加剂的原料也用在食品上。二是无知。10毫升甲醇,相当于一勺子的分量,就可致人失明,但广州的假酒制造者却不知道如此严重的后果。我在一些小食品厂看到,工作人员随手一把抓起添加剂就往锅里扔,连称一称都没有,这样往往会造成食品添加剂超标。三是管理上存在盲点。我国幅员辽阔,事实上存在一些管理不到的地方。如一个县,管食品安全的人只有十个八个,这样怎样能管得住那么多工厂呢?
记者:在当前的食品安全管理中,最缺失的一环在哪里?
陈永泉:我觉得最缺失的一环在立法规范和许可证等证照管理上。对于食品安全,我们的法律过于笼统,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就硬件而言,法律应对工厂的机械设备、检测仪器都要作出一些具体的规定,规模多少的厂就应有怎样的设备,你说一个食品厂连一部显微镜都没有,怎样检测细菌含量?另外,对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持证上岗)也要有所约束。管食品安全的质监、工商等部门也应有专业人员方面的要求,他们也要持证上岗。现在药店有持证的药剂师驻厂场,公司的财务人员也需要考取会计师证,人命关天的食品行业更应如此。
讲一个外国立法规管食品安全的小例子。英国法律规定,农场主去世后承继农场的继承人必须是学农的,否则不可以自动继承。他们连继承这一环也想到,可见食品安全管理已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
记者:食品安全各个环节“分而治之”也是个问题。
陈永泉:对,食品安全管理上的确存在条块分割。数一下,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农业、卫生、质监、流通(工商)等环节,目前的状况是“各管各”。但食品安全本身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
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作为
记者:今年年初,您作为广东省政府参事提出《食品安全及有关建议》,现在看来非常有远见。
陈永泉:我是从日本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受到启发的。2001年,日本出现疯牛症个案,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其中民众尤其不满食品安全“分而治之”的状况——日本农林省管养牛,厚生省管肉类销售的标准。在一轮轮建议和立法后,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终于在2004年1月1日开始正式启动。据我所知,日本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直接隶属内阁,不代表任何行业和部门利益,只对政府和消费者负责。这个委员会全部由专家组成,具有建议和监督权。
记者:您设想中的食品安全委员会是怎样的?
陈永泉:我最近听说广东省已起草文字,准备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在我的建议中,我希望食品安全委员会发挥协调和统一发布信息及预警的功能。它应该尽可能地发挥专家的作用,打破食品安全管理条块分割的现状。
记者:美国、日本、欧盟都有各自的食品安全委员会,我们未来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也有个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陈永泉:各个国家、地区对食品安全都存在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事实上也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以食品添加剂为例,全世界各地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4000多种,我国目前使用1700多种。别国使用而我们没使用的添加剂并非就有问题,反之亦然,这只是发展阶段的差别而已。
另外也有一个适当含量的问题。最近海天酱油在香港被查出苯甲酸钠(一种防腐剂)超标。香港卫生署规定酱油中苯甲酸钠含量在0.7克以内,内地的标准是1克,但没有科学证明多了0.3克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当然,出口商品应以进口地的标准生产,这是毋庸置疑的。
记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就一定被内地高吗?
陈永泉:这也不一定。罐头就是一个例子。我国规定罐头中绝对不可含防腐剂,但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豆豉鲮鱼罐头中的豆豉含有苯甲酸钠,按我国的法律就算违法。但外国的食品安全条例则这样规定,若防腐剂是食品配料带来,且含量很微,那么罐头中可以含有防腐剂,从这点看来外国的条例就比我们的更为科学。中外的法律不同,使得鹰金钱豆豉鲮鱼罐头在湖南被扣查,但同样的产品出口却毫无影响。
记者:食品科学的研究人员,需要在大众的食品安全方面做些什么?
陈永泉: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来看,科研人员仍需继续提高速测技术。可以坦白地说,我们的检测技术,尤其是速测技术尚未能为打假服务。日常的食品安全问题一般涉及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如我刚才说的,全世界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达4000多种,如何能快速地检测出何种食品添加剂过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