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场紧急处理
中毒事件的处理要严格按职责分工进行。
事件发生后,首先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初步情况,对事件可能对健康带来的影响危害进行快速评估,这些评估应该包括现场毒物种类(化学物本身和其新生成物)、各种物质的量以及其可能的毒性作用和可能带来的物理(爆炸、倒塌)伤害。
同时要掌握可以调动的各类救援力量,包括专家、队伍、物资和技术等。
根据快速评价得出的初步信息,迅速落实具体控制方案。
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迅速调集中毒处理相关部门,根据职能,落实具体任务。

卫生系统在救援中的任务是现场对人员的紧急抢救,中毒患者的救治及事件卫生学评价。
每个参加救援的人员都要严格按照统一的部署,在规定的区域内开展工作。
根据危险程度,要围绕事故现场划分危险区域。
热区(HOT ZONE,红区)是紧邻事故污染现场的地域,一般用红线将其与其外的区域分隔开来,在此区域救援人员必须装备防护装置以避免被污染或受到物理损害;
温区(WARM ZONE,黄区)围绕热区以外的区域,在此区域的人员要穿戴适当的防护装置避免二次污染的危害,一般以黄色线将其与其外的区域分隔开来,此线也称为洗消线,所有出此区域的人必须在此线上进行洗消处理;
冷区(COLD ZONE, 绿区)洗消线外,患者的抢救治疗、支持指挥机构设在此区。
事故处理中也要控制进入事故现场的人员,公众、新闻记者、观光者和当地居民可能试图进入现场,对他们本人和其他人带来危险。所以,首先要建立的分离线是冷线(绿线),控制进入人员。位于热区的伤亡人员一般要由消防人员抢救出,并通过特定的通道将其转移出热线(红线),交给位于温区的救护人员,救护人员要避免被污染;被污染的伤亡人员要在被洗消后转移出温区,最好能够建立洗消区,洗消区分成两种,一种处理伤亡人员,另一种处理穿戴防护服的救援人员。
在伤员运转到医疗机构前,要将伤员检伤分类(triaged),以便使伤员得到最有效的救治。
一般将伤员分为:
①需紧急处理的危重患者,即出现可能影响生命的损害或指征,如窒息、严重出血,昏迷,呼吸超过30次/分,血压低于80/50 mmHg等(红色)。
②可延期处理,即不严重的伤害或中毒,可随后处理或转运(黄色)。
③无需处理,即未中毒、无伤害或轻微中毒或伤害,不需要处理和转运,有时需要观察(绿色)。
④死亡/濒死,即无呼吸,无脉搏(黑色),双侧瞳孔散大。
处置原则:以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主,按检伤标志分级处理。①红色—立即就地抢救;②黄色—简单处置后转送中心治疗;③绿色—需入院的转送中心,进行医学观察;其他人员视情况指定时间、地点医学观察;④黑色—待红色标志病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立即抢救。
二、现场急救
化学中毒事件发生后,可有大批人员受到毒物的危害,其中部分患者病情较重,故现场及时有效的急救,对挽救患者生命,防止并发症及后遗症十分重要。
1.迅速脱离现场 化学事故/中毒事件发生后,应迅速将污染区域内的所有人员转移至毒害源上风向的安全区域,以免毒物的进一步侵入。医务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迅速将病员进行分类,作出相应的标志,以保证医护人员对危重伤员的救治;同时要加强对一般伤员的观察,定期给予必要的检查和处理,以免贻误救治时机。医务人员在进行现场救治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佩戴适当的个体防护装置。在现场要严格按照区域划分进行工作,不要到污染区域。
2.防止毒物继续吸收 当皮肤被酸或碱性化学物灼伤或被易通过皮肤吸收的化学品污染后,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包括贴身内衣)、鞋袜、手套,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同时要注意清洗污染的毛发。忌用热水冲洗。对化学物溅入眼中者,及时充分的冲洗是减少组织损害的最主要措施,对没有洁净水源的地方,也可用自来水冲洗。冲洗时间不少于10-15分钟;吸入中毒患者,应立即送到空气新鲜处,安静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口服中毒者应尽早进行催吐,除用手法刺激咽后壁外,也可口服吐根碱糖浆催吐。
3.心肺脑复苏 患者从毒物现场救出后,如有心脏、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4.意识丧失者的处理 意识丧失的患者,要注意瞳孔、呼吸、脉搏及血压的变化,及时除去口腔异物,有抽搐发作时,要及时使用安定或苯巴比妥类止痉剂。
5.特效解毒药物的应用 对某些有特效解毒药物的中毒,解毒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如氰化物中毒后,应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同时静脉缓注3%的亚硝酸钠10-15ml;或用4-DMAP2ml肌肉注射,随后用50%硫代硫酸钠20ml缓慢静脉注射。苯胺中毒要及早应用1%亚甲兰,按1~2mg/kg体重,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有机磷酸酯类中毒要及时应用阿托品和肟类解毒剂。
6.现场救援中,医务人员要尽快查清毒源,明确诊断,以利针对性处理。在病因一时不明的情况下,应根据临床表现,边抢救边对事件的原因进行查找,以免延误救治时机。治疗的要点是维持心脑肺功能,保护重要脏器,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经现场初步抢救后,在医护人员的密切监护下,将患者转移到附近医院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三、样本采集与分析
(一)采样原则
化学恐怖发生后,可供采集的样品有现场样品(环境、食品、化学品及其它用品等)及患者的生物材料(血、尿、胃内容物、组织)。采样时机可以选在事发现场救助时、医院抢救和治疗时、甚至在病人恢复时,某些中毒甚至可在事件发生后数十天仍有可能采集到有价值的样品。现场遗留的食物、化学品、盛装的容器是首先应采集的样品,此外还应考虑采集空气、水和土壤样品。
患者的生物材料测定结果可直接指示中毒原因和中毒程度,是事件应对中必采的样品。胃内容物是确定摄入中毒的最好检体,尿是分析非挥发性毒物的较好检体;血液是最重要的毒物检测样品,尤其是在中毒发生后的72小时内,意义较大。它可用于分析挥发及非挥发性毒物,且是分析一氧化碳中毒的唯一检体。肝、肾是分析急性金属中毒的较好检材,头发则反映了金属类毒物的较长期接触。采样时要结合毒物性质,中毒发生的时间,毒物在体内的代谢、分布情况等来确定采样方案。如氟乙酰胺中毒数天后,最有可能检出的是尿中氟乙酸,而毒鼠强中毒后几个月的血样仍有检测价值,在无法确定最佳采样方案的情形下,总的原则是留取中毒患者的血和尿、呕吐物、洗胃液、透析液、死者的血和尿、胃内容物以及肝肾脑组织。
一般中毒检测多是未知物分析,所以对毒物的种类难以肯定,故应采集与中毒可能有关的所有样品,此外,还应注意采样要有代表性,采样容器和采样工具的材质不能干扰测定;采样操作要防止污染;采集足够的样品量;样品运输和保存中要确保不发生降解和变质。对那些可能有环境和生物本底的毒物,要采集对照样品。样品要尽快送检。采样容器以清洁的玻璃器皿为佳, 还可用无颜色的聚乙烯和聚四氟乙烯容器,切勿使用金属或陶土器皿,一般情况下,尽量不加防腐剂或抗凝剂。样品应密封,并贴上载明样品名称、来源、数量、采样时间与地点、采样人、对样品的处理等信息的标签。
(二)各类样品的采集方法
1.环境样品的采集
采集1000毫升水,如有沉淀物,应分别采集水和沉淀物。在毒物浓度高时可用采气袋或玻璃注射器采集100-200毫升气体,浓度低时应使用吸附剂或吸收液采集10-50升气体。可疑土壤500克。
2.食品和化学品的采集
固体样品要在不同的部位分别取样,液体样品应摇匀后取样,或分别取上清液和沉淀物。食品或化学品采样500克(ml)。
3.生物样品的采集
患者的血、尿、胃内容物为必采样品,此外还可以考虑采集头发和指甲。死者的胃及胃内容物、血液、尿、肝、肾为必采样品,还可以考虑采集肠及肠内容物、肺、脑、脂肪、胆汁、骨骼、头发和指甲。血样可分离出血浆或血清,对于元素毒物的分析,也可采集全血。有环境和生物本底的毒物,应采集正常人的血、尿、头发作为对照样品。血,10毫升;尿,100毫升;组织,500克;头发和指甲,1-2克。如样品中加了防腐剂或抗凝剂,应提供这些试剂作为对照。
4.样品的保存和运输
采得的样品应低温保存,以减缓样品的降解和变质,并应尽快分析测定。样品一般在2℃下可保存2周,在-20℃下可保存2月,玻璃器皿在冷冻或化冻时可能会冻裂,应放在塑料袋或烧杯内。样品运输前应在低温下冷冻数小时,然后移入保温瓶或保温箱,并放入冰块或干冰。
5.采样者的自身防护
采样人员应注意自身防护。除必备的乳胶手套,口罩和适用的采样工具外,在有气体毒物或不明原因危害的情形下,应考虑配置防化学和生物危害的服装和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