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病为何“大出血”——透视药品回扣现象

来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与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4-12-11  查看次数:974

    入冬以后,由于气温突降,很多人纷纷到医院就医,吉林省长春市各大医院人满为患。“为了给孩子治感冒,这几天我都花掉了一千多元。”家住长春市的周女士满腹牢骚。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像周女士这样的遭遇,差不多每个去医院看病的人都碰到过。为何医生这样热衷于为患者开“好药”、“贵药”?吉林省医大三院的一位姓王的医生说:“药价高,‘药品回扣’是主要原因。”

虽然享受医疗保险,但仍然关心药费的价格。 

    药价高,百姓看病负担重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病人纷纷发出感慨:感冒用药越来越新,价钱越来越高。在吉林省人民医院,记者见到正带着孩子来输液的周女士。几天前,六岁的儿子得了感冒,一直发烧、咳嗽。医生简单了解病情后,便开出了血常规和胸透检查单,并为孩子开了一种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消炎药。周女士没有多加考虑便同意了医生的建议。输液的价格不菲,每天得120余元,加上口服药费和化验费,一周下来共花去了一千多元。让她着急的是,钱花了不少,但孩子的并却仍然不见好。无奈,周女士又带着孩子来到长春市又一家大型医院。

吉林省某医院的医疗项目收费标准

    周女士是没有工作,家里的开销要靠丈夫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像周女士的经济条件在吉林省要算做中等了,连她去医院都感觉到了压力,那些不享受医疗保险、每月只有微薄收入的人和广大农民们又有怎样体会?

    德惠农民韩淑珍老人今年75岁,不久前,她发现自己的右眼睑上长了一个小包,儿子带她来到长春市一家大型医院去检查。医生看过后,建议她去做CT,需要花费400元。靠种地为生的她怎么也舍不得花这笔钱。走出医院后,他们突然想起,一位亲戚在市内另一所医院工作,于是只好麻烦他了。亲戚做了4年外科医生,看到老人的情况后说,这属于良性囊肿,是上年纪人的常见病,吃点消炎药就行,根本不用去做CT。

    韩淑珍家有7口人,儿子种了10亩地,养了5头猪,生活水平在当地算是“小康”了。“家里刚刚买卖了点粮,又有两头猪出栏,换了点钱。这点病我根本没想上医院,可儿子硬是不肯。我家隔壁的一个老太太也是先发现眼睛不得劲儿,现在得了白内障,有一只眼睛都瞎了,”老人说,“我们当地的卫生所看个头疼脑热的还行,一般得了大病就没人去了。上市里的大医院看病又没钱,只能在家挺着。”

    姜淑梅今年54岁,半身瘫痪已经有三年了。“退休后,单位每个月为她开500元钱,我不享受医疗保险,每个月的这点收入都勉强度日,根本没有能力去医院治病,她说,“去年,丈夫带我去医院打了一个月的点滴,结果花去了2000多元钱,还没见有多大的效果。”

    医生理由:工资低,劳动价值难体现

    在采访中,许多医生表示:工资低,自己的劳动价值难体现。吉林省某医院的一位医生说,“药价高,药品回扣是关键。现在稍贵一点的药,哪种没有回扣呢?回扣虽然表现在医院,根源却在体制。”

一位护士在为病人做检查

    这位医生表示,像他们这些手术科室的医生,从事的工作风险这么大,劳务价值却这么低,和国外比起来,医生的劳动简直就不值钱。”现在医生的收入与其他工薪阶层相比虽然算是中上,但与实际付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国外医生则根本没法比。不少医生也认为,现在医院的检查费、药费普遍较高,真正体现医生技术和劳务价值的诸如诊疗费、手术费等收费,反而比较低。

    他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请医生看一下病牙,仅仅是看一下,就要收1000美元诊金,医生技术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而在国内,即使做一例胃大部切除术,医生、护士、麻醉师七八个人忙活一上午,单纯手术费也不过几百元,大部分收费都在药品和检查上了,医护人员加班、超时劳动的补贴也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月近万的回扣就产生了强烈的诱惑。”

    药品回扣,医疗体制是根源

一个十一个月大的孩子在挂点滴

    宋教授(吉林省某医院主任医师)表示:对于医院医生吃回扣的事,体会最深的要算老百姓了,但政府不应该把矛头指向医院和医生。医生没有规定药品价格的权利,药品是由政府招标部门集中招标采购,药品价格由商家竞标产生。

    宋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成本为15元的药品,到医院时已经变成了55元(其中包括招标费10元,进院费10元,医生促销费10元,药房管理费10元)。通过竞标,商家虚报价格,为打通药品在医院流通的各个环节留有一部分价格空间。在竞标时价格并没有压下来,招标进医院是商家销售药品的第一步,关键是医生能多卖药。如果商家给的回扣多,这样大夫就能多开这种药给患者。现在,医院药房有100多种消炎药,而且处方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医生凭“经验”和“认识”来为开药,并不为过。

    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李慧珍认为,公立医院吃回扣是造成普通百姓看不起病的最主要原因。但目前的情况是,不靠药品收入医院根本无法正常运转。在一些省级医院,药费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如果国家能将国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健全,使医院不再依赖药品收入发展,医院药价必然能降下来,回扣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李慧珍说,目前国内药厂很多,一种药品多家药厂生产,还没有走向集团化,仍然处在无序竞争的状态之中。药厂为了发展,每年要花去大量的广告费,而且将药品打入或医院还要拿铺路钱。表面上看,每个医院都要有医药委员会进行招标,但招标时也存在不正之风,最后还是都加到了患者的头上。由于药品中间流通环节过多,使得药品的出厂价与到患者手中的价格差别很大。

    李慧珍表示,医院也有自己的难处。为了实现设备现代化,必须购进许多先进的设备,这样就增加了成本。由于奖金的发放是承包到科室的,没有先进仪器的科室,效益自然要差一些,医生为了增加收入,于是就将药费、检查费摊到了病人的身上,延长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加重病人的压力。

    “医疗改革,重点应放在大医院,”李慧珍说,“一些医院的院长也向我们反映,如果不实行“以药养医”,医生护士都养不过来。”她建议,政府应该集中办好几所公立医院,同时还要有广大社区医院做基础。

    李慧珍说,有些人提出用医院私有化的方法来解决药品回扣的问题,但公立医院的院长大多不同意。医院应当想办法降低药费,提高医生的收入,医生的劳动应该得到合理的报酬,社会应该看到医生的劳动技术含量,同时压缩其他的管理费用。对于牵涉医院的技术改革方面和人事制度方面的问题,医院应进行改革,不能再搞科室承包。国家可以搞一些民营或股份制的医院,国家应控制、办好一部分水平高、技术完善的大医院,也可以搞外资医院和大范围搞社区医院,要在城市建立有分流、有层次的医疗体系。

    医药代表透露内幕

    据一位医药代表透露:以常用的某抗生素类药品为例,“这种药成本才3元多钱,从药品批发市场的进价是9元多,到了医院药房售价就变成24元多,这下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给了这么多回扣还有钱赚了吧。”他说,正是因为药品成本价低,国家定的零售价高,使回扣有了空间。

在医院的外科病房,许多病人在就诊。

    张先生是长春市一家药店的经理,他原来在医院工作。“药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多道程序,层层加价,国家最高零售限价一般是出厂价的数倍之多,他说,“一般而言,药品从出厂到消费者购买时,中间有很多环节:成本价加15%是出厂价,出厂价加15%是批发价,批发价再加15%才是零售价。在药店,这部分“水分”能部分或全部让利给消费者,因此药店的药价往往比国家最高零售限价低很多。医院则不同。国家规定三甲医院最多可以在药厂提供的进货价上加价15%,医院还可以从药厂的进货价中提取5%的利润,所以医院从药费中赚取的钱大约占20%左右,这是明的、合法的;医院药价中还得算上给医生的大约10%的回扣,有的甚至更高,自然不能像药店一样让利患者了。他认为,是药品虚高定价给了回扣生存的空间,医生吃回扣又成为药价虚高的重要推动力,形成恶性循环。

    背景材料: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药厂发现,通过收买医院的负责人可以将药品推销到医院,但假如医生不用的话,药品的销量仍十分有限。于是,医院里开始出现一群专做医生工作的人。为了鼓励医生多用其推销的产品,给每一个用自己药的医生提成。刚开始的时候,这笔钱的数量很小,只有一块两块的,尽管很少,但效果很好。比起做广告来花费少,效果却大相径庭。不管什么药,只要有回扣,医生大笔一挥,没有用不出去之理。记者在调查中认识一个药品推销员,一年忙下来,到最后跟厂方结帐,令人吃惊,他应当得到的报酬多达100多万元。开始时候的小敲小打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于是回扣之风愈演愈烈,从早期的1%到现在的最高达30%甚至50%,医药回扣已经成为大医院医生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呈普遍开花之势。药厂必须要有临床推销员,也就是现在的医药代表,如果不这样做,药厂根本就无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