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吃上"放心肉" 上海启动食品安全执法检查

来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与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5-06-26  查看次数:971

    苏丹红事件余波未平,茶叶铅超标、奶粉碘超标又相继发生……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时候,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从今年起,连续三年分品种、分环节、分主题开展食品安全执法检查。

  今年食品安全执法检查的主题是———猪肉安全。执法检查组力图通过对生猪检疫、屠宰、肉类及制品的生产加工、大卖场进货和 销售等全过程的检查,发现食品安全网缺失的部分。

  现场  检查遇法规空白

  耗费36小时与车主周旋,才检查到一车猪!这是道口防疫检查人员的一次真实经历,而类似遭遇并不鲜见。

  根据现有的法律资源,动物防疫监督检查部门仅有对运输车辆所运载的动物及其动物产品依法进行检查的权力,对运输工具本身则缺乏控制手段。当执法人员依法进行采样、封存、留验或销毁处理时,经常遇到当事人拒绝卸车或转运货物,使用种种手段阻挠调查处理。

  法律法规“空白点”不止于此。面对外来牛羊肉普遍注水现象,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有人认为这是短斤少两,有人认为“注水肉”带来食用安全问题。工商部门就遇到了操作上的问题:注多少水、注什么样的水算是违法?查到“注水肉”要不要没收?

  对生猪屠宰的监管也有难题。《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只规定取缔无照屠宰点可没收生猪产品,而对活猪未作处罚规定,这些活猪让监管部门大伤脑筋。生猪“瘦肉精”残留问题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饲喂“瘦肉精”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有司法解释,但有关法律法规对确证含有“瘦肉精”残留的活猪未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规定和明确执法主体,目前只能由兽医卫生监督部门监督销毁。

  生猪屠宰有隐患

  还未进门,一股臭味扑鼻而来。日前,记者随部分市人大代表夜访嘉定区的一家屠宰场,发现那里不仅硬件简陋、卫生差,操作上也有许多不规范之处。

  检查组在进入屠宰场操作车间前发现,车间外一辆大卡车上露天堆放着数十只猪头,却没有任何卫生措施防止猪头受污染。

  记者在屠宰现场看到,猪遭电击后,屠宰人员立即对其颈部动刀放血,放血时间不到两分钟,血未流尽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屠宰检疫员按照操作规程对生猪进行旋毛虫等检疫,但操作室内灯光昏暗,检疫员的速度跟不上流水线上生猪胴体的运转速度,即便查出问题,也难以辨认带病生猪。

  当检查人员询问猪运到后需等多长时间才遭宰杀,屠宰场负责人支支吾吾,最后承认猪送到后没有达到规定时间就被匆匆宰杀。据参加执法检查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荣泉介绍,按照操作规程,猪运到后必须休息12至24小时,屠宰时电击时间不得超过3秒,放血时间必须大于5分钟。如果违规宰杀,猪会出现应激综合症,肉的鲜度下降,肉易变质,影响食品卫生。

  但就是这样的屠宰场,年屠宰量却“名列前茅”,其原因就是价格优势。据专家介绍,本市活猪收购运输主要依靠个体运销户,60%以上肉类商品通过菜市场和集贸市场销售。这样的屠宰场生产成本低,具有价格优势。如果屠宰场严格把关,“供应商”的损失大了,他们就会另找买家。

  目前本市有35家生猪定点屠宰场,主要设在外环线以及远郊,从总体上说相当数量的屠宰场设施简陋。专家认为,只有提高产销的组织化程度,才能从源头保障肉类食品安全。

  对策  肉类流通实施“三对接”

  据悉,为从源头保障肉类食品安全,本市将实施肉类商品流通“三对接”:规范化、规模化生猪(牛)饲养场与本市生猪(牛)定点屠宰场实行产销对接;本市生猪(牛)定点屠宰场和外省市屠宰加工单位与本市肉类批发市场产销对接;本市肉类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肉类商品货源对接。通过产销对接,逐步减少本市屠宰加工企业代宰量,支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自有品牌,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扩大生产销售。

  本市还将逐渐关闭一些生产条件未达标的生猪屠宰场,加快建设大型现代化肉类加工中心,为确保肉类消费安全提供技术和规模化经营水平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