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俗称“拉肚子”,是婴幼儿常见病之一,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及性质不好为主要表现。常继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长期腹泻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多种维生素缺乏或并发多种感染。
腹泻的患儿多见于2岁以内,6—8月和10—12月为发病高峰。婴幼儿腹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婴幼儿消化道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较少,消化酶的活性较低,所以当孩子饮食不当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和吸收,易发生腹泻。
2、婴幼儿肌体防御功能较差,对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低,所以感染也是腹泻的重要原因。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轮状病毒腹泻多在秋冬季节流行,发病高峰在10—11月,因此也称“秋季腹泻”;另一主要病原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其发病高峰在6—8月。
3、由于感染等因素激发乳糖酶缺陷,食物过敏及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菌群失调等原因均会导致腹泻。
对于腹泻的患儿原则上可以继续喂养,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孩子,但也要根据情况灵活掌握:如脱水严重、呕吐频繁的患儿宜暂不进食,先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待患儿有食欲时恢复喂养。
恢复正常喂养也要循序渐进,如:从1/2稀释奶渐增至全奶;已吃固体或半固体辅食的患儿可由稀粥、面片等开始,逐渐改为较浓饮食。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如细菌性痢疾,在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的情况下,一般2—3天可恢复正常饮食;秋季腹泻一般5-7天可恢复正常饮食。
对腹泻患儿的护理应注意消毒隔离,观察呕吐、排便、排尿情况,按时喂水或口服补液剂,勤翻身,勤换尿布,便后冲洗臀部;有70%的腹泻不需要抗生素治疗,所以家长不要擅自使用,应遵医嘱。我们鼓励合理的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及时添加辅食。对于营养不良、佝偻病及肠道外感染的孩子应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