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就有了保持健康的欲望和要求,但目前仍有大部分人对健康的概念模糊不清或有错误认识,往往只注重身体疾患而忽略心理健康。其实健康的概念不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人的心理与躯体一样免不了要出毛病,尤其是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大脑处于逐渐完善的动态之中,神经系统的各个功能发育还不成熟,容易受到机体内外的有害因素干扰,产生心理疾患或心理卫生问题。
儿童医院心理门诊的资料告诉我们,儿童心理卫生问题逐渐增多。常见的有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睡眠障碍(夜惊、梦游)、情绪障碍(焦急症、恐怖症、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癔症)、品行障碍(逃学、吸烟、说谎)、语言障碍(口吃、发音不清、选择性缄默)、进食障碍(异食症、贪食症、厌食症、神经性呕吐)、情绪偏异(孤僻、胆怯、脆弱、任性)、孤独症、性识别障碍、心身疾病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防治,仍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多儿童家长对此却认识不足,认为是孩子小不听话、坏习惯或身体疾患而过于迁就或严加管教,有的则不愿求医,往往不能缓解症状而且使病情加重。
目前对儿童心理疾患的治疗除开展有效的行为矫正技术外,还包括心理卫生问题的干预咨询及指导,希望学生及家长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