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禽流感在一些国家的流行,特别是禽流感病毒从禽类传染到人类的疫情发生,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禽流感病毒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许多专家强调,随着禽流感病毒毒性的增强和病毒的变异,其在人际间的传播有可能发生。此言一旦成为事实,对于人类而言将是一个灾难!那么,禽流感病毒到底是什么样的病毒?为什么要防范它在人际间的传播?人类防范禽流感病毒的能力如何?国际上正在开展哪些工作来应对禽流感?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在京采访了前来我国参加"防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应对流感大流行国际研讨会"的美国病毒学学会专家托马斯·马休博士。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危害严重
"禽流感病毒是'种群特异性'病毒"。马休博士首先对禽流感病毒的性质进行了介绍。他指出,根据病毒的毒性强弱,禽流感病毒分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类。流感甲型病毒有多个"亚型"。比如,流感病毒表面抗原"血凝素"(H)有16个"亚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目前人们已经知道,甲5(H5)和甲7(H7)型病毒可以引发高致病性禽流感。
由高致病性病毒引发的禽流感症状严重,会在家禽中迅速传播,导致家禽多个脏器感染。被感染的家禽可在48小时内死亡,病死率接近100%。有研究发现,甲5型和甲7型病毒在传入家禽的最初阶段不会有很强的致病性,但在家禽中传播几个月之后,病毒会随着变异而演变成为具有高致病性的病毒。大量证据表明,候鸟有可能将禽流感病毒以低致病性的形式传给禽类,之后病毒在禽体内发生基因变异,从而形成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事实证明,导致禽流感持续流行的H5N1型病毒是一种非常顽固的禽流感病毒。这种病毒目前仍然在印度尼西亚、越南的许多地区和柬埔寨、泰国、老挝以及俄罗斯、土耳其、罗马尼亚和希腊的部分地区引发疫情。
禽流感病毒变异威胁人类生命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过去近100年的历史中,人类经历了3次全球性的流感大流行,导致全球近5000万人死亡,仅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最少有4000多万人被夺去生命。因此,人们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是否会在人际间传播,进而导致新的全球性流感大流行极为关注。
对此,马休博士的回答不令人乐观。他说,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只会感染禽类,但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很强,这种变异性很有可能会导致禽流感病毒跨越动物种群的界限而演变成为一种既可以直接感染人,又可以在人际间传播的新型病毒,而人类对这种新型病毒又缺乏免疫能力,因此就会引发全球性流感大流行。
科学家对导致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病毒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与H5N1型禽流感病毒有着相同的特征。"西班牙病毒"最初也出现在禽类身上,通过突变而跨越物种传播到人类,并具有了极强的传染性和致命性。这可能意味着,人类现在遭遇的禽流感病毒,正在沿着1918年的路径开始演变。
H5N1型禽流感给人类带来两大威胁。第一个威胁是人直接感染禽流感病毒,并导致非常严重的发病。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已经跨越动物种群的禽流感病毒中,H5N1型病毒是目前造成人直接感染和死亡最多的一种病毒。与人类冬、春季节性流感相比,人感染禽流感的发病症状更为严重:病毒会迅速造成感染者器官衰竭,其中以肺炎和多器官衰竭较为常见,病死率超过50%;被感染者主要为儿童和健康青壮年人。第二个威胁就是人们最为担心的禽流感病毒有可能经过变异而具备在人际间传播的能力,一旦这种能力实现,全球性流感大流行将在所难免。
全球流感大流行形势逼人
马休博士指出,全球发生流感大流行要具备三个条件:有新的流感病毒亚型出现;有人被新的流感病毒亚型感染并严重发病;该病毒亚型可以在人际间传播。
就禽流感而言,目前前两个条件已经存在:首先,H5N1型病毒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新病毒亚型;其次,它已导致100多人感染,其中一半以上的患者死亡,且没有人对这种病毒有免疫能力。也就是说,人类再次经历流感大流行仅差一个条件,那就是H5N1型病毒是否能够在人际间传播。
马休博士具体分析,H5N1型病毒可以通过两种主要方式获得在人际间传播的能力:一个是病毒基因"重组"的方式,即在人、禽流感病毒同时感染人或猪的时候,病毒的基因物质有可能发生"重组",导致病毒具备在人际间传播的能力,每发生一个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就会给病毒的基因"重组"提供一次机会;另一个方式是病毒逐步发生变异,使其获得与人细胞亲和的能力,这种变异的过程时间比较长,初期表现为少数人被感染,但随着病毒对人细胞亲和力的增强,其在人际间传播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应对禽流感仍需各国共同努力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两年前就对流感大流行的可能发生提出了警告,但国际社会的反应参差不齐。马休博士说,例如,WHO已要求各国制定流感大流行的备战预案,但迄今全球仅有40个左右的国家有相应预案;WHO要求各国要做好防范流感大流行的抗病毒药物储备,但目前只有30个国家储备了这些药品。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缺乏一旦出现流感大流行时所需的疫苗和抗病毒药品资源。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由于疫苗内的毒株成分要同引发流感大流行的病毒株相匹配,所以在导致流感大流行病毒没有被确定之前,尚不能生产对流感大流行有针对性的疫苗。而当其病毒株被确定后,以现在的技术生产出相应的疫苗尚需要6个月的时间,且全球疫苗生产能力远远无法满足控制疫情的需求。
虽然目前我国尚未出现人际间传染禽流感的病例,但我国卫生部表示,已经按照《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和《突发人间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做好了突发疫情应急处置的组织、人员和物资、技术准备,并与农业部等多个部门建立了有效的协调合作和联防联动机制,扩大了监测范围,主动开展了早期预警监测工作,并派专家奔赴各地检查和指导禽流感疫情的防范情况。我国也正在加快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研制工作。我国卫生部王陇德副部长日前在"防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应对流感大流行国际研讨会"上明确提出:"要开展大众健康教育,提高流感疫苗的接种率,降低流感的发病水平。加快人用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的研发进展,提高疫苗生产储备能力,为应对流感大流行做好技术准备。"
此外,目前国际上的一些组织和机构,已认识到了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全球重要的疫苗研究、生产机构赛诺菲巴斯德公司为例,2004年1月他们同荷兰科鲁细胞技术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细胞基病毒复制新技术,能够保障人类在遇到突发性流感暴发威胁时,可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的流感疫苗。2004年5月,赛诺菲巴斯德公司首次尝试性研制针对禽流感H5N1型病毒的人用疫苗。马休博士同时表示,到2006年初,WHO可以储备300万人份的抗病毒药品,这些药品可以在流感大流行的初期使用,以延缓病毒在国际间的传播,从而为新疫苗的生产赢得时间。
采访结束时,记者想起了联合国禽流感和人类流感协调员大卫·纳巴罗的话:"世界面对禽流感变异必须未雨绸缪,绝不能干那种亡羊补牢的蠢事,因为后者导致的后果可能是数千万人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