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性别比失调,未来中国5千万男人打光棍”,“性别比例失调:未来男人被动‘独身’”,“拿什么来帮你,5000万光棍”……这些都是“男婴出生高于女婴”这个调查结果面世后,媒体所取的新闻标题,而在这些新闻标题的背后,隐藏的却是社会对女童的忽视。女童问题除了出生比例不协调外,在劳动力短缺的农村,农村女童家务劳动强度大于男童,女童遭受家庭暴力大于男童,被迫或自愿放弃学业的总是女童,以及女童遭受性侵犯的事件越来越多。今年11月,上海浦东一名18个月大的女童遭到猥亵,经警方调查,涉案人竟是一名13岁的少年;在北京,女童小雨从一两岁起被继父无休止地虐待,8岁时惨遭继父和亲生父亲的猥亵而社会上对女童进行的救助,往往只限于物质层面的帮助,现在一种新型的救助方式———“女童自救行动”正在欧美国家兴起。这种救助方式,主要对女童进行性别教育和自救常识,让她们自己学会自我营救。这些女童,犹如风雨飘摇中稚嫩的小花,需要得到来自全社会更多的爱护和关注。
■女童面临重重问题
英国伦敦大学社会系教授克劳尔,专门研究亚洲妇女问题,从1974年开始,她每年都要到亚洲考察妇女儿童的生活情况。她在长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女童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女童问题长期受到忽视。克劳尔说:“实际上,少女的成长道路上,具有独特的脆弱点。”
首先是出生时的性别比例。正常的男婴女婴性别比例应在106比100左右,而有些地方的比例在112─200比100之间。克劳尔说,男婴比例的不正常增加,说明有的家庭运用现代医疗手段对婴儿性别做过选择。在家庭资源分配和医疗服务上,女婴没有得到同男婴一样的重视。克劳尔发现,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经济贫困地区,同时也存在于富裕地区。她认为,是传统观念造成了人们歧视女童,而不是经济原因。
其次,女童在不同程度上,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尤其在贫困地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主任詹姆斯·格兰特说,全世界1/5的人口、约10亿是文盲,其中2/3是妇女;1.3亿的学龄儿童未能上学,其中又有2/3是女童。
再次,就是女童遭受虐待和性侵犯的问题,而这类案件又多发生在学校这一特殊领域,施暴的主体大多数是熟人,这对女童今后的身心发展,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
■社会关注的女童问题盲点
女童面临的重重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曾对《人民日报》1996年以来的版面统计说明,“女童报道”大都集中在第五版、第三版、第七版、第一版、第四版、第六和第十一版,这说明,女童首先被当作教育、科技、文化问题反映的,其次是政治、法律、社会问题。卜卫指出,女童问题在报道内容不够全面均衡,女童发展不仅仅是女童教育问题。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女童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障碍,诸如在学校中得到不公平的性别对待、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内容、未来寻找平等工作机会对女孩的压力、遭受强暴或性骚扰的女童心理救助和身心复原等等;而这些内容,常常都处于媒介的视线之外。
例如,在对中国高出生性别比问题的报道中,一些报道更关注如何解决男性缺“老婆”的问题,而忽略女童的人权。研究发现,当性暴力的施暴者为亲生父亲、继父、养父或教师时,报道通常使用“禽兽”、“畜牲”、“虎毒不食子”之类的语言,仍然从社会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儿童。卜卫说,这些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和偏见不是偶然的。在中国大多数新闻院校里,没有对新闻记者进行过有关儿童权利和社会性别的培训,大多数记者缺少社会性别、儿童权利的意识和敏感性。
■“自救”实用宝典
社会关注的女童问题盲点,使得不少女性学者设法开创其他办法解决女童问题,开始认识到对女童进行性别教育和自救常识的重要性。芬兰赫尔基大学女性专家海伦娜认为,只有接受性别教育成长起来的女童,日后才能更好地为自身权利,为女性这个群体权利作努力;诸如高出生性别比、平等教育机会,这些都需要社会的关注,而女童性侵害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女童的教育加以解决。海伦娜说,女童应该被教育认识到自己身体的重要性,任何人触摸自己的身体都是不行的。但现在的教育在这方面是一个空缺,只有让女童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只有让她们自己保护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女性专家们为遭受性侵犯后的女童提出了几点实用建议:1、相信正义在你一方,受到暴力不是你的错,不要因为受到暴力而感到自卑和沮丧,这是对方的错,不要害怕对方。可耻的是欺负你的人,绝不是你。即使挨了打或骂,也应继续挺起腰杆做人。2、观察一下你的环境,如果你经常受到欺负,要考虑一下谁是经常欺负你的人,为什么要欺负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欺负你。3、寻求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帮助,受到暴力的情况应该公开出来。要知道,所有暴力或欺侮行为,通常会在秘密的环境中进一步发展。如果不说出来,你会继续受到欺负,如果说出来,你是在保护你自己和别人。或者寻求朋友的帮助,将你的情况和感受告诉你要好的朋友,取得他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