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专电(蒋廷玉)在城乡特别是农村,八九十岁的老人生了大病往往选择“等死”。江苏省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钱燕宁教授近日在谈到这个话题时表示,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八九十岁的老人“不开刀”已经成为“过去时”,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做过手术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已达到104岁。
前不久,一位朋友的80多岁的老父亲生病需要做手术,因为担心年龄大医院不肯收,到处托人“走后门”。据记者了解,生活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不论是医务界人士还是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八九十岁的老人生了大病没有必要再动刀”的观念。事实上,医学技术日新月异,正在不断冲击着这种老观念。
据钱燕宁教授介绍,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观点,对于70岁以上老人多半不主张手术或麻醉,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老人手术的病例明显增多。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手术的患者中,65岁以上老人占20%左右,在该院接受手术的90多岁老人也较为常见。
钱燕宁教授分析说,“寿星”患者手术机会增多,首先是由于微创技术的进步。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功能减退,难以接受较大的手术创伤,近20多年来,那些有志于为患者减少痛苦的外科医生一直致力于手术创伤“最小化”的探索与实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微创外科技术迅速崛起,大大降低了手术创伤程度,如胆囊切除手术,已由传统的开腹切除,转变为大部分手术在腹腔镜下完成。过去,动脉瘤切除往往需要开颅、开腹,现在介入治疗可经外周血管通路导入,既避免了开颅、开腹,又可防止动脉瘤破裂。微创技术大大减轻了外科手术创伤对老人的侵扰,适应了老人的耐受能力。
其次,内科学的进步,使得一些器官功能不全的老人,获得了改善器官功能的机会,从而提高了耐受麻醉与手术的能力。如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可通过置入支架或使用药物,使冠状动脉血流通畅,心肌氧供改善;肾衰患者可通过血液透析技术净化血液,改善机体内环境。
此外,麻醉学的长足进步,也使得老人手术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麻醉医生作为外科中的内科医师,已能熟练地掌握许多内科技能,在手术期将老人的身体机能调整到较佳状态,如调控血压、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氧供与氧耗平衡等。超短效药物的问世,使麻醉的可控性提高,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