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主要措施包括:从即日起,北京市农副产品市场、商场、超市、餐饮企业和场所等各类食品经营者一律暂停购进、销售、加工福寿螺;严格落实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和索证索票制度。水产品进入本市市场销售,必须提供县级以上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部门出具的检验合格证明和产地证明;加强对生产、流通、消费薄弱环节的监控,严厉打击水产品场外交易行为,严格规范夏季露天餐饮活动,加强对社区周边、繁华街区和集体用餐单位的监控,坚决取缔非法经营行为;加强对各类水生动物产品中致病菌和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抽查监测,发现不合格产品或重大危害、风险及时采取严格、果断的食品市场控制措施;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对不遵守水产品市场控制指令的食品经营者,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严惩;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宣传正确的水产品采购、加工、操作、食用方法。
相关稿件
发病原因:螺肉加热煮熟不彻底
负责进行此次群发性管圆线虫事件调查的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副所长郭子侠表示,根据现有调查,所有感染者都是在蜀国演义的两家餐厅就餐,主要是因生食、半生食寄生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福寿螺等螺肉而引发了疾病。这两家餐馆的福寿螺大多来自岳各庄等农贸市场,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福寿螺的螺肉加工制作过程中操作不规范。“该餐厅在加工螺肉时,原本一直使用的是海螺,但从6月份开始改用淡水螺,却仍然使用海螺的制作方法,即先把福寿螺放在冷水中浸泡,然后带壳用开水焯三到五分钟,接着放入冰块冻在冰箱里,最后在食用前再用开水焯一遍后上桌。由于这个过程加热煮熟非常不彻底,无法杀死寄生的幼虫,最终导致爆发了群体性感染事件。”
背景资料
据北京市热带病医学研究所专家介绍,根据现有资料,我国最早报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是1944年发生在台湾的病例。1984年广州也有了首例管圆线虫病报告。近年来该病在福建、浙江等省份多有发生,其中发生在浙江温州的一次群体性爆发共有55名患者。
我国北方历来不是该病的多发区,但近几年也偶有报道。几年前,沈阳曾有5例该病报告,那也是我国北方发现的第一批管圆线虫病病人。
京曾在2002年出现过一例管圆线虫病例,但未有报道。此次发生的管圆线虫病应该是北京首次诊断的群体性管圆线虫病。
(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