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7日专电(记者杨步月) “食源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但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刘秀梅担忧地表示。
刘秀梅是7日在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论坛”上说这番话的。她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上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中国阜阳奶粉、日本雪印牛奶、欧洲疯牛病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曾令人心有余悸,食源性疾病已成为“一个巨大并不断扩大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有两大特点:一是原料污染或变质、原料储存和加工不当导致的集体聚餐暴发。其中,餐饮单位(包括集体食堂、宾馆、饭店)占责任单位的60%以上,最近发生的福寿螺事件就是一个鲜活例子。二是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肉和肉制品、水产品导致的疾病暴发。据监测,我国每年至少有3亿人发生食源性疾病。其中,由沙门氏菌污染肉和肉制品导致的发病率最高,约占97%;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水产品导致的发病率为2.5%。
刘秀梅负责卫生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工作。据她介绍,截至2005年,全国食品污染与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已经覆盖到8亿多人。目前,重点控制的生物性危害包括生食水产品和蔬菜以及肉制品、乳制品、婴幼儿食品等。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