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成孩子睡不好觉 专家称:家长不良情绪是诱因

来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与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8-28  查看次数:708

    2007年8月27日上午,记者从天津市儿童医院及医大总医院、南开医院、三中心医院、医大二院等多家大医院儿科获悉,上述多家医院一项最新临床调查表明,五成左右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70%以上的孩子睡不好觉的诱因直接来自家长的不良情绪。

  今年以来,上述医院对内科临床2100多名3岁至7岁的儿童进行了相关的睡眠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0.1%的儿童存在睡眠不安、入睡困难、磨牙、盗汗、夜惊、梦魇等睡眠障碍。同时,低年级小学生经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或课业负担逐渐加重等原因,睡眠障碍表现更为明显。有的尽管没有上述症状,但睡眠时间不足,而八成以上的家长却盲目认为孩子睡眠时间足够。医大二院儿科主任刘长山教授称,儿童睡眠障碍是指孩子在睡眠过程中各种影响睡眠的异常表现,如梦游、夜惊、梦魇、打鼾、频繁夜醒、睡眠不安、入睡困难等。以往儿童出现睡眠障碍,基本考虑病理原因,如儿童有鼻塞、感冒、扁桃体肥大等疾病时,可导致呼吸浅、快,从而影响睡眠,甚至导致患儿在睡眠中打鼾、窒息等,而根据最新临床调查表明,孩子睡不好觉与不良饮食、生活习惯有关,与家长的不良情绪带给孩子的刺激有关。

  南开医院儿科内分泌专家项蓉主任医师称,研究发现,母亲孕期情绪低落,父母因工作焦虑、抑郁、烦躁等,都会导致儿童睡眠障碍的危险性增加。现今职场竞争加剧、工作压力大,年轻夫妇忙事业和家庭,身体常处于亚健康状态,情绪也多出现异常。少数家长会直接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尽管很多家长没有直接将不良情绪发泄给孩子,但他们在孩子面前流露出的抑郁、烦躁等精神状态,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从而导致孩子潜意识中精神紧张,最终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专家提醒,在孩子处于婴幼儿期时,家长要更注意自身愉悦情绪的保持,多和孩子进行亲子活动。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期,也要学会给孩子减压。同时,培养孩子早睡早起、不饮用含咖啡因等刺激性饮料、睡前不要看电视过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有效预防睡眠障碍的发生。

                                                                                           (摘自: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