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研究获重大突破

来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与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4-16  查看次数:1252

    4月1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李德新、毕胜利、段淑敏和许文波等科研人员,在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学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他们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在世界上首次证实在病人器官内存在冠状病毒。目前获得的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冠状病毒可能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元凶。

  科研人员对3例死于非典型肺炎病人的肺标本和其中1例的脾标本进行了冠状病毒检测,用RT-PCR技术从这些标本中扩增出冠状病毒基因,通过核苷酸序列测定证实所扩增基因为冠状病毒的RNA聚合酶基因。他们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在世界上首次证实在病人器官内存在冠状病毒。通过和其他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比较,他们发现存在于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冠状病毒为一变异极大的新型冠状病毒。用这些标本在多种细胞成功地分离了冠状病毒,病毒在细胞上已经传了数代,能够稳定出现细胞病变,病毒基因检测持续阳性。他们还从我国非典型肺炎病人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3株冠状病毒,这些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和从病人脏器中获得的相同。

  此前,境外一些研究机构在非典型肺炎病人咽拭子标本中发现了冠状病毒,但是,我国科研人员在肺、脾等脏器发现病毒,对于确定病原的意义更加重大。由于他们已经克隆了冠状病毒部分基因,成功分离到数株冠状病毒,目前已经开始研制冠状病毒诊断试剂。

  相关新闻:非典型肺炎致病病毒初步确定

  另据报道,“对非典型肺炎致病病毒的研究目前初见成效,已找到两种主要致病病毒--衣原体病毒和冠状病毒样病毒。”这是著名病毒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博士在十日下午举行的“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识介绍会”上向中外数十家媒体宣布的。

  北京市外事办公室十日下午在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举行有关非典型肺炎的防治知识介绍会,向驻华使领馆、商社、中外媒体百余人通报了北京疫情情况,并发放有关的宣传资料。

  同时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形态学研究室主任的洪涛博士说,一支来自流行病源、传染、病毒、免疫等学科的二十五名专家组成的防治“非典型肺炎”攻关小组,已于八日成立,目前两种主要致病病毒已初步找到,衣原体病毒培养已获成功,现正处于动物试验阶段。但目前哪种病毒为主要致病病因尚不清楚,洪博士倾向于两种病毒联合发生作用。

  洪博士在会上表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得很好。下一步要在全中国开办防治非典型肺炎培训班。专家们有信心把非典型肺炎疫情控制住。

  洪博士还透露,海峡两岸将在四月底召开有关非典型肺炎的学术研讨会,以加强与台湾同胞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