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华医学杂志》2008年月7月8日报道,一项关于中国地区的全球性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研究表明,一种快捷、方便、个体化又经济实用的风险评分方法,可以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早期就有效地定量预测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评分以5.5分为界,分值越高,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越大;且越是高风险患者,其接受介入治疗后获益越大。此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及早筛选高危人群,个体化评估预后,并针对性地选择获益最大的治疗措施;患者及家属也可根据评估情况对病情和治疗有所预见性。
此研究报告刊登于《中华医学杂志》2008年第26期,题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风险评分及其对血运重建的评价”,作者为全球性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研究组,第一代表作者为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的吴小凡医师。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心电图ST段抬高的典型心梗、ST段不抬高的心梗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与传统意义上常说的“冠心病”相比,更侧重于心电图或症状上无典型表现的心肌缺血;正是由于其各种临床表现的不典型性,给患者带来了更大风险,导致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是临床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议题。
北京安贞医院主持中国地区全球性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研究,研究者将2001年1月至2006年8月来自全国12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患者2813例作为入选研究对象,以2001年1月至2003年4月入选的1301例为模型验证人群,以2003年5月至2006年8月的1501例为最终试验人群,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及预后情况,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
研究人员用单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19个与不良事件(住院死亡或再发心肌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又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确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住院后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有6个,包括:年龄是否≥80岁、收缩压是否≤90mmHg、舒张压是否≥90mmHg、心功能分级、心脏是否发生骤停以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情况。研究者用统计学方法分别给予不同危险因素以不同的风险评分,并推算出预测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公式,将风险评分代入此公式运算,可得到不良事件发生率,如:风险评分 < 5分时,住院不良事件预测率< 8%,评分为20时,不良事件预测率近50%。其中,风险评分以5.5 分为界,< 5.5分为低风险,>5.5分为高风险,且分值越高,则预后不良的风险越大。
研究者还发现,高风险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放支架)后,住院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而低风险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说明高风险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获益最大。
既往相关研究多来自欧美国家,其结果无法完全应用到我国人群,此研究首次建立了基于中国人群的风险模型,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预测中国人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死亡率或再发心肌梗死率;并在国内首次揭示了风险评分与不良事件的线性关系,仅通过简单运算就可在入院时迅速地个体化早期评估患者预后,而且还可以对不同风险人群的不同治疗措施进行有效评价,是一种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实用评估方法。患者及其家属也应根据自身评估情况,对病情和治疗有所预见性。
本研究提示,高风险越大的患者越应接受介入治疗,但目前我国现实情况相反,预后风险越高的人群接受介入治疗率反而偏低,此研究结果是对临床医师的有益警示,应积极改变目前的治疗现状。
当然,此项研究只是以三级甲医院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期待着更大样本的研究结果与公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