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偷袭”我国6944万民众

来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与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9-10-19  查看次数:547

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曾光

  随着季节变化,目前全球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总形势是:南半球的流行高峰趋于平缓,北半球的疫情开始迅速升高。中国与北半球的趋势一致,近来一天发生的病例数相当于一月前的10天,特别是9月1日以来,我国不同地区的多所学校同期出现暴发流行,预示甲型H1N1流感在我国进入了快速传播期,即俗称的“第二波”传播开始了。所以当前需要高度重视疫情形势、调整策略、应对困难和疫苗接种。

  ■认清突然严峻的疫情形势

  当前疫情发展凶猛,甲型H1N1流感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快速传播之势已成,这种传播不同于过去京、沪、粤等地境外输入的渐进模式,而是由数量庞大的国内流动人口,通过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各种交通工具广泛传播,往往发生了严重的社区暴发流行后才被发现,而且各城际间没有任何防线。这些地区面积广袤,人口众多,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能力明显落后于东部大城市,缺乏防控经验,直接受到暴发疫情的冲击,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可能都不足。

  上述各种不利因素可能导致病例迅速增加,也可能成批出现危重病例,甚至发生死亡。这些地区是防范甲型H1N1流感的薄弱地区,很可能成为与之决战的主战场,绝不能出现重大失误!

  ■防治策略要及时调整

  过去我们主要的关注点在东部大城市,形成了“外堵输入、内防播散”的成功经验。现在要认真研究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问题和对策,过去成功的经验未必都适合这些地区。例如,在这些地区“外堵输入”的概念已经完全不同了,要堵已经非常困难,不宜勉强为之。而“内防播散”的内容要具体化。

  首先,要强调“严阵以待”,由各级政府承担责任,有效启动“联防机制”,做好“监测”、“预测”、“队伍训练”、“后勤准备”和“层层督导”几件事。其次,在战术上要提倡“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抢救、早动员群众”。特别要强调“早期发现和隔离本地第一例病例”、“早期发现和控制本地第一起社区暴发流行”、“早期发现和救治本地第一例重症病例”。总之,要提前紧张起来,只要第一起应对好了,以后的事就好办了。我建议组织中央和地方的专家认真论证对策,并及时发现、总结和宣传地方的经验。

  ■准备应对最困难的情况

  医院对危重病人的抢救能力严重不足,是我国最突出的“软肋”。我最担心的是,如果很多城市和农村同时出现较大数目的危重病例,超出了各地医院的救治能力,而又不能及时组织外来援助时怎么办。要以预防该情况的发生为上策,办法是坚决贯彻综合防治措施,延缓传播速度,使危险的情况不同步发生。即使有少数城乡进入紧急情况,也可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组织救援。为达此目的,我提出了“我国流感大流行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的建议”。

  ■疫苗接种宜逐步扩大

  我国疫苗研制走在了世界前列,是好事,但也并非没有隐患。疫苗安全性问题系国际共同瞩目,过去国内外疫苗因安全性发生重大失败的教训很多。我们走在世界前面不能先观察其他国家的试验结果,有先行者的风险。目前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总人数已达30万,尚未发现“罕见”或更严重的不良反应,增强了我们对于流感疫苗接种的信心,但尚需观察进一步的接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