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后,甲型流感不仅没让中国政府失分,还为政府赢得“防控措施得力”的赞誉。从SARS到甲型流感,凸现中国政府的现代社会管理能力大幅提升,也更能融入国际主流社会。
六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 SARS疫情让国人特别是北京市民人人自危,连离家外出都很困难。在北京著名景点长城,甚至找不到旁人帮忙照张全家福。
六年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甲型流感)波及北京、山东、广东等地,但全国各地旅游景点游人如织,甚至难以找到停车位。
2003年3月底,世界卫生组织将北京列为疫区。但当时的卫生部长4月初在记者会上未能认可疫情蔓延,并以自己部长兼医生的身份向世界承诺:“在中国工作、生活、旅游都是安全的。”北京市长
中国防控甲型流感吸取SARS之鉴
6年前曾为SARS疫情付出惨痛代价的中国,其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表现受到全球关注。
鉴于六年前因行动迟缓和掩饰疫情付出的沉重代价,中国政府这次应对甲型流感一开始就采取全力堵截、公开透明的策略。其中,信息公开做得相当及时、全面,成为政府安定人心、赢得舆论支持的关键。
随后,有关疫情信息在卫生部网站逐日更新。
今年面对甲型流感,中国政府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从容应对。李克强副总理在这次防控甲型流感战役初期就迅速下令相关部委组成综合、口岸、医疗、保障、宣传、对外合作、科技以及畜牧兽医八个工作组和一个专家委员会,形成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在联防联控工作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李克强以快刀斩乱麻之势当场理清各部门在口岸检测、病例确诊与治疗、追踪隔离密切接触者、信息发布、防疫宣传、对外交涉等具体环节的职责,令各部委官员颇感折服。
此后,中国政府根据疫情的厉害程度和传播情况,并参照国际的做法实时调整防控和医疗策略,使防疫工作在可控条件下有效开展。
李克强副总理用“ 有力有序有效”评价中国的防控甲型流感工作。他说,联防联控机制最大限度地控制了输入型病例和国内继发感染,保持了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正常稳定,保障了民众的身体健康和出行安全。成功的秘诀就是八个字:依法科学、公开透明。
面对甲型流感疫情,中国不再是谣言四起,惊慌失措。尽管病例数量仍在增加,有关甲型流感的报道充斥耳目,甚至列媒体头条,但整个社会基本上感受不到疫情的冲击,人们的工作生活也没有受到影响。这显示我国政府的防疫努力卓有成效,据《中国青年报》一项网上调查显示,85%以上的公众对我国政府防控甲型流感的举措表示满
意。
信息透明度有很大提升
S A R S 过后, 中国又经历了禽流感、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虽然我国政府在应对这些“大事件”中不乏缺陷和值得改进之处,但从整体上看,中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基本上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政府取得的进步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公开透明。
去年5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是中国第一部将政府置于阳光之下的专门法规。条例确定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方略。条例颁布不久,中国就遭受汶川大地震,中国政府在应对这场大灾难中,不仅基本执行了条例,还前所未有地允许国际媒体到灾区自由采访,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好评。
中国在确认境内第一起甲型H1N1流感病例后,立即全面展开和实施精心策划的防控计划。而即使是在这起病例被证实之前,国家最高领导人就已采取了一系列高姿态步骤,表明中国将认真对待,尽一切努力遏制疫情。
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机构亦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联系防控事宜,召开视频工作会议部署防控,并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安排集中采访等形式,向社会及时传递有关信息。
这与SARS疫情发展初期有的官员淡化疫情、屏蔽信息甚至发布失真信息的做法大相径庭。SARS疫情蔓延期间,我国媒体往往援引专家的话作为证据,现在则是用数据说话。“比如,猪肉究竟有没有问题,主流声音不再说某某专家说猪肉没有问题,而是说现在没有证据表明食用猪肉有问题。这种用证据说话、依靠证据作决策的态度反映出大家更为成熟,更为理性。”
从SARS之“乱”到甲型流感之“治”,中国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在六年间得到大幅提升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政府在应对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中所展现的管理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一个贫穷落后国家的革命党逐步转型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执政党的重要标志,彰显了一个真正负责任大国政府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