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受歧视的调查并非首次,或局部区域,或民间而已。去年下半年,有一项调查显示,近半数被访者非常不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用餐,中国民众对艾滋病感染者仍有相当程度的歧视。调查还显示:缺乏对艾滋病防治和传播知识的了解是导致公众歧视的主要原因。在不否认这一“主要原因”的前提下,尚有1/4的医务工作者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只能说明防艾知识的掌握者也有相当比例依然存在歧视行为。
艾滋病不会通过空气、唾液及第三载体进行传播。这是医学常识,远没有形成社会共识,更没有成为公民接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常识”。也许,调查报告里尚有“水份”,可能更多比例的公民内心里或多或少存在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传染性”的顾虑,只是有的人嘴上不说而已。歧视有时候是很容易形成的,甚至是不自觉、无意识;或者,表面上“不歧视”,但内心和行动上“敬而远之”。“艾滋病歧视”已成一块“社会心病”,一块“社会阴影”。
如果承认了艾滋病歧视是“社会心病”,那么“心病还须心药医”。公民的这块“心病”,除了加强防艾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外,还需要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呵护”,更需要在打消公民顾虑上下功夫。“心药”就不能局限于一般的防艾知识宣教,而应该深入到公民的“内心”,倾听更多的公民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产生歧视与偏见的各种原因,可能每个人产生歧视的根源不一样,诱发“歧艾”的“病菌”不一样,因此,需要进行“会诊”,做到对症下药。
“心药”是医治“歧艾”的一剂良药。但离“慈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有很长的距离。“不歧视”是开始关爱的基础。如何由“歧艾”向“慈爱”转变?这就需要“心药”的更新换代,在基本消除滋生歧视的“心病”之后,更要进行“人人付出一点爱”的心灵促动驱动,激发每个人的关爱激情,释放每个人的爱的能量,进而,形成整个社会的“慈爱、关爱”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