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院前急救体制及网络建设现状浅析

来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与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9-12-08  查看次数:829

[摘要]  目的  探讨进一步完善我国急救运行体制及网络建设。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国急救体制及网络建设的现成问题与成因。 结果 各地较多强调硬件建设,在院前急救体制及网络建设等软件方面缺乏完整、系统的考虑。结论 尽快制定和出台院前急救标准,构建完整的救援体系,进一步拓展网络设置的思路和加大政府投入是目前完善我国急救体制和网络建设较好的办法。使院前急救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得到均衡的发展。

[关键词] 院前急救 体制 网络建设

     2003年非典的来临,是对我国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一次很好的考验。从那以后,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这为我们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和发展良机。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各地相继制订院前急救(急救中心)的发展规划,新建、改建急救中心,新增救护车和医疗设备,在硬件上得到加强。然而从几年的发展过程来看,各地较多地强调硬件建设,而急救中心的体制和网络建设发展不均衡,有待总结、分析,为今后的发展理出一个好的思路。笔者就目前各地急救中心在体制和网络建设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供同行商榷。

     1.我国院前急救体制和网络建设的现状

     所谓体制是指在机构设置时的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组织体系的管理制度。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历史、国情、文化的原因,更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甚至零投入的原因,中国城市急救中心的建设模式五花八门,样种繁多[1]。目前急救中心的体制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1独立型。管理和运行完全单独且具有法人资质的机构,人员、车辆设备、财务管理等方面独立核算,从接处警到送院,全过程均由急救中心管理;

     1.2依托型。从管理体制上讲,是属于一个独立的机构,但设置在医院内,其工作所需的用房完全由医院提供,而且部分人员、车辆、设备和支出靠医院帮助解决,由政府和医院共同投入解决中心的运行成本;

     1.3依附型。不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他不但是设在医院内,而且从人员、设备、车辆等全由医院解决,支出由医院承担。整个运行管理也由医院派人兼管。

     1.4指挥型。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但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机构。他的独立性只是对接处警中的管理而言,所管理的只是由调度指挥这一环节所涉及的设备、人员、场地。其他的如车辆、医驾人员、医疗救治质量、反应时间等都由各所在医院自行来承担和指挥、调控管理。他最多只能起到协调作用。

     所谓网络是从点幅射到面,具有完整的信息传递和相互支持、指挥、调控的功能。急救网络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一个国家、地区经济、文化和卫生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2] 。目前各地都从如何有效发挥院前急救的功能出发,建立起院前急救网络。一般分为二级网络和三级网络。二级网络是由中心和下设的站点组成;三级网络是由中心、分中心、站点组成。各分中心或站点分别设在相关的医疗机构,由医院无偿提供场地、房屋、水电设施和生活保障等。大中城市和部分地区的急救中心还建立起和其他相关部门配合的联动机制。从各地院前急救网络建设的现状而言,只是解决有和无、多和少的问题,还没有从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在院前急救中的快速反应和有效救治等方面来考虑,还没有从地域、人口、环境、交通等方面,来系统地规划急救网络的布局问题。

     2.目前我国院前急救体制和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院前急救的实践看,体制和网络决定着整个院前急救运行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尤其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救治时,其作用更加不可低估。从目前急救中心的几种救治体制和网络建设的状况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2.1由于体制多样,难以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就体制而言,目前出现的几种形式有其客观原因,主要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但在运行和管理上,就难以制定出统一的规范,就是制定了在执行时也会因体制不同而大打折扣,最终影响质量。

    2.2由于体制多样,部分急救中心在运行时缺乏系统管理。从几种体制运行情况可以看出,除了独立型和依托型外,其余形式的体制,他在运行时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他只管调度指挥,后续的救治行为是由各医疗机构派人、派车进行,出现管理上的脱节,缺乏系统性。

    2.3由于体制多样,影响院前急救工作全面、系统的发展。在多种体制状况下,独立性差的体制,他所承担的将是日常和部分的运行责任,其不可能有全面、系统的工作实践和管理过程,更谈不上全面、系统地思考当地院前急救规范的建设和发展。

    2.4由于网络设置的缺损,影响院前救治的时效性。目前各地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其规模和数量不一。有些逐步在按区域的人口、交通等状况设置,有些还没有从这方面来考虑,只是简单设几个,较多的还存在一种缺损现象。因此在日常院前急救时反应时间较长,尤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就更难做到快速反应。

    2.5由于网络设置单一,影响网点的增加。从目前院前急救的网络设置情况看,各急救网点均设在相关医疗机构。随着急救中心体制的不同,所在医疗机构要提供相应的人员、设备,场地、车辆等,这些成本的付出,较多的是得不到效益,大大影响他们对设点的积极性,时间长了会认为是在帮政府解决困难。因此在医疗机构增加网点将会受到影响。

    2.6由于网络设置偏向,影响日常生活中重点区域和人群的救治及知识普及。现在网络设置时只从一方面考虑,就是放在医疗机构。总认为只有这么一条路,根本没有突破这个框框,更没有考虑如何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设置急救网点,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救治面和在社区普及院前急救知识。

    3. 我国院前急救体制和网络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

    院前急救体制和网络建设的现状,说明各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在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都在采取有力措施,为院前急救事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但在工作实践中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其原因主要以下几方面。

    3.1观念上相对滞后。从各地的情况来看,由于国家对公共卫生的重视,要求各地推进这方面的建设,这样才开始对急救中心建设的重视。在认识上还只是解决有与无的问题,对怎样建设和规划才能科学合理,运作有效,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认为先建立、后完善、再调整。忽视了时间上的紧迫性。

    3.2认识上存在局限。各地在建急救中心时,在认识上存在二种倾向。一种是作为政府和社会认为建急救中心只要有一套好的设备、有车、有人、有场地,找一个人管理一下就行,没有进行很好地规划、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更没有把他作为是满足日常人民群众医疗救治的需要,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二是作为所在的医疗机构,考虑问题就更现实。他之所以接受这一任务,是看到他能为医院产生经济效益,对于院前急救的规范运行科学管理和发展规划不在考虑和研究之中。

    3.3投入上的差异。目前之所以存在多种急救中心的体制,网络建设单一,其主要原因是投入问题,当地财政状况好,投入到位,其建设和管理也相对规范、有序,反之就会受到影响。

    4. 完善我国院前急救体制和网络建设的建议

    4.1尽快制定和出台标准。加快院前急救体系的规范化建设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要根据各地现有的体制状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梳理,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出台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意见。

    4.2构建完整的体系。要在各地重视抓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同时,注重其完整性。充分合理地规划急救中心建设,抓住调度指挥、车辆装备、人员培训、网络设置、监督考核等重要环节,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院前救治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日常急救和突发灾害事故的紧急医疗救援。

    4.3拓展网络设置的思路。尽快改变那种网络只能设在大医院的单一思路。加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急救建设,是建立建全区域性连续急救医疗网络体系的基础[3]。应重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设置院前急救网点,这样做将会形成一个布局合理、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率的区域急救医疗体系,将急救的观念伸展到社区生活的各方面,需要时可以作出快速反应。

    4.4加大政府投入。院前急救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它所承担的工作具有紧迫性。要使院前急救做到快速、优质、有效,除了加强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外,政府投入也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这样才能为急救中心的发展和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和运行平台。

     参考文献:

     【1】 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的标准化问题[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13(8):571-572.
     【2】 蔚百彦. 关于急救网络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探求[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19(10):590-591.
     【3】 张文武,冯旭明,田方等. 深圳市区域性急救医疗网络体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15(5):3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