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的急救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在人员、设备、资金等各方面的投入都有了很大的飞跃,特别是今年全国性“防非”战役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医疗卫生战线,特别是院前急救和疾控监督,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和肯定,并且给予了很大的资金投入。各地急救战线的专家领导应该抓住大好机遇,把已往难以实现的好建议,好办法向上级领导(卫生部、医政司)呈报,以供领导在制定方针政策、法规时参考采纳。
一、应该尽快制定急救法(或救援法),完善各项法规制度及各项标准(可能卫生部已在进行),其中包括:
1、确定急救服务模式,急救网络模式。
2、拟定急救中心(站)的职能。
二、建立完善的急救保险体系。
1、参加医疗保险的市民,可以凭医疗保险卡享用急救车。
2、急救中心(站)对患者抢救时的风险保险(第二者险)以及赔偿标准等。
三、全国各医科大学应增设急救医学专业学科(包括急救管理与指挥)。
制定专业急救中心(站)各级人员工资待遇的级别标准,以利急救队伍长远、稳定、健康的发展,且后继有人。
四、卫生部应该与国家信息产业部等其它有关部委商定全国医疗急救应无偿或优惠享用有关资源的法令法规。如:
1、确定全国统一的急救专用无线电通讯频道及链路频点(含语音、数字、视频等)。
2、应该由卫生部出面与信息产业部及有关法律部门榷商,能否由电信部门提供三字段信息(机主电话号码、姓名、装机地址)。
3、确定用于医疗急救的无线电频点,“120”专线的中继及三字段信息等,应享受一定的优惠或是无偿使用。
五、提高“集成”意识,重视功能开发。
有不少单位购置了不少的系统设备。如:“120”受理系统、无线通讯系统、GPS定位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投影系统等,但并没能很好地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而是相互独立的,这样将会造成一定的设备资源浪废,并且增加了受理操作时间,应该在订购设备时就要强调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做到切换自如,一键完成,这样即节省接警受理时间,又节省资金,避免浪废。
已经有几套独立系统设备的单位,应该加强设备“集成”,并且能在改造过程中开发了更多、更好的实用功能,有不少功能还可以增加效益(如特服呼叫、网络心电监视等),拓宽服务范围,满足社会各种需求,促进急救事业良性发展。
【作者简介】 大连市急救中心 李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