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有关建议

来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与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1-28  查看次数:596

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老人正忍受着晚年的孤寂,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亟待社会的关注。

  根据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上公布的数据,目前北京市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254万。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超过10%,即称为老龄化社会。由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表可以看出,目前老年人口数量已占人口总数的15%。标志北京已全面进入老龄型社会。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研究预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伴随21世纪始终。

  我国老年群体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他们不仅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及他人在身体上的照顾,更需要在精神方面得到满足。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老年人这种多元化的需求常常被亲属乃至社会所忽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其中的一些人患上抑郁症并导致自杀等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积极防治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及时解除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已成为我国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老龄专业委员会就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做调研,先后走访了社区、医院及养老机构,如我们在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地区社区中随机抽样抽取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67份,有效问卷54份。通过调研,我们呼吁社会各方积极关心和支持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全社会树立养老公益意识,让老人们在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颐养天年。

  一、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老年人普遍感到心理孤独老人们晚年交流的对象更多的是自己曾经的老同事、老朋友,在孤单的时候也会尽可能地与他们交流、向他们倾诉。这深刻地反映了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孤寂和缺乏与年轻人的交流。在对于老年人日常娱乐活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选择锻炼健身的老年人占大多数,还有少数老年人选择打牌下棋、听戏、看书、看电视等,这也反映了老年人晚年精神生活的匮乏。

  (二)文娱生活不丰富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比较单调,只有少数人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娱乐项目。大多数人表示,只要身体允许会选择体育锻炼。老年人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相对弱化,这就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娱乐活动,而事实上他们的娱乐活动很单调,这就使得他们没有集体归属感。

  (三)被照顾、经济和看病问题造成老人的精神负担调查还发现,其中近80﹪最关心的问题依次是“生活是否有人照料”、“经济上是否有人帮助”、“看病就医方便”。60-69岁老年人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涉及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依次是:“生活有人照料”、“有宽敞的住房”、“看病就医方便”、“增加服务社区”、“经济上有人帮助”和“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而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提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是一个,即“生活有人照料”,而对其它问题提及的较少。

  (四)老年心理疾患令人担忧

  据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近几年与其他单位的研究,中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是老年人,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死亡,占每年自杀人群的36%。也就是说,每3个自杀的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目前,自杀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死亡的第十位原因。而在自杀死亡的老年人中,95%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40%~75%有明显的精神抑郁。老年抑郁症不仅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还带来了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如直接的药费负担,间接的家属照料、误工、住院以及增加的其他躯体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等等各种负担,这些间接的负担有时远远超过直接的药费的负担。

  1.老年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首要因素

  据了解,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年轻人,它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并使老年人的躯体疾病病情加重和慢性化。然而,许多老年人并未意识到抑郁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同时,很多子女对父母抑郁症的表现还停留在“人老化的正常表现”的认识中,并未意识到为他们寻求治疗可以降低自杀的可能性。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开展的全国心理解剖研究显示,90%的老年自杀死亡者或自杀未遂者从未因其心理问题寻求过任何帮助,且许多人当时有慢性躯体疾病合并抑郁症。

  2.老年抑郁症患者没有接受必要的治疗原因分析

  (1)病人不知道自己的情绪问题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

  (2)传统观念认为老年期出现抑郁情绪是正常的;

  (3)很多人认为患有心理问题是种耻辱,会受到别人的歧视,因而不愿意寻求治疗;

  (4)担心因心理问题求助的事不能保密而导致各种后果;

  (5)普通医务人员不能识别伴有抑郁的病人,也常常不愿意提供心理卫生方面的服务;

  (6)缺乏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及治疗费用太高。

  (五)老人痴呆症发病率不容忽视

  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对社区老年人群进行的连续三年追踪调查显示:北京地区60岁以上人群中,患有痴呆症的老人占5.1%,到80岁时患病率达15.9%,而90岁时约3个老人中就有1人患痴呆症。目前北京约有10万痴呆老人,每年新增加2.5万,平均年发病率为1.32%。在此次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在三里屯地区80份问卷中有2位轻度老年痴呆患者。据家属讲,老人日常生活中爱忘事,出去会走失,常和家人发脾气或猜忌家人。粗略地推算一下,如果每一个老年痴呆病患者牵动五六个家人的精力,那么在北京就有数千万人被这个病困扰。老年痴呆病人的症状除了走失,还有生活不能自理、日夜倒错、没有自控能力等。这些,都会给家人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对策与建议

  (一)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内心孤独感已成为老年人最大的心理困扰,这就必须要借助社会力量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应该把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相结合,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只有做到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 建立社区老人心理保健中心

  社区老人心理保健中心的建立,能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起到基础保障作用。开办老人心理健康咨询门诊的具体途径是: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通过开展个案心理健康咨询,解答老人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碰到的心理难题,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三) 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功能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社会化的要求越来越多,但是社会养老主要是指养老资金全部或部分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并不是指让老年人都住在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场所。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功能,不仅仅是物质赡养问题,更重要的是具有对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的功能,因此家庭养老仍是赡养老年人的一种主要方式。

  (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

  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迁,家庭养老必将产生(其实已经产生)很大的困难。所以,政府在提倡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不应忘记“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充分利用社区(包括城市与农村的社区)内的各种资源来推动社区的各种养老服务,使更多小辈无力赡养的老年人在社区里得到有效的帮助,进而解决城乡出现的“小辈不养老”问题。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在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兴建服务设施;2.对行动不方便或日常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有偿的家庭服务(如保姆﹑小时工等),包括代购生活用品﹑代做饭食﹑清理卫生﹑生病护理﹑陪同聊天等;3.辅助老年人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老年文化组织,有针对性地疏导老年人和关心老年人,开展有益于身心的娱乐活动,解决老年人的“老有所乐”问题;4.发动青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考虑成立“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成立“青年志愿者”队伍,在两代人之间构筑良好的代际关系。

  总之,对于老龄化社会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较强的老龄意识,树立正确的老年人价值观,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国国情来切实解决此问题。我们应系统而有序地建设“银发工程”,充分调动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积极性,将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老年人才资源,将包袱转化为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