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药监局发布紧急通知,要求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对于采购和使用“地沟油”的餐饮服务单位,情节严重的将吊销其餐饮服务许可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
日前武汉工业学院何东平教授一项关于地沟油回流餐桌的调查,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据报道,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至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也就是说,按照比例,你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
武汉工业学院何东平教授调查到的情况触目惊心:地沟油的职业回收者,只需一把铲子、几个破旧铁桶、一把手电筒,外加一辆电动车就可以满载而归。那些暗淡浑浊、略呈红色的膏状物,经过一夜的过滤、加热、沉淀、分离,变身为清亮的“食用油”,低价出售。
作为业内人士,以餐厨废油为原料提取生物柴油的企业武汉艾瑞生物柴油有限公司负责人曾炜,向记者透露了更详细的餐厨废油回流餐桌的地下链条。
根据曾炜的调查,巨额利润是导致餐厨废油加工屡打不止的重要原因。对于餐厨垃圾加工方而言,每吨的利润接近2000元,利润率接近百分之两百。
何东平19日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废弃油脂返回餐桌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到底有多少,我这里没有数据。”
据统计,我国每年消耗油脂约2200万吨,其中15%约330万吨成为废弃油脂。
阻止回流是系统工程 曾炜根据从业经验表示,解决餐厨废油回流餐桌的根本在于从源头上加快地方立法,一方面制定餐厨垃圾强制统一收购的办法,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立法协调环保、城管、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相关部门对于餐厨废油的管理,比如装上统一的过滤装置后,餐馆的污水即可实现达标排放,环保部门的排污费是否取消。与此同时,他还提出,解决餐厨垃圾回流餐桌还得注意加工后产品的出路问题,有了适销对路的工业品的带动,其实就能通过市场手段解决回收餐厨垃圾的成本问题。
何东平教授同样认为,解决地沟油的问题一定要从地沟油的源头——餐厨垃圾的集中回收处理抓起,通过政府引导,将餐厨垃圾变废为宝。与此同时,他提出要寻找一套有效的鉴别监控技术解决地沟油的检测盲区,为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他介绍,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工作组正在加紧制订地沟油检测办法、散装食用油标志办法、餐厨垃圾中地沟油的管理办法等6项标准,让地沟油无处遁形。
“民以食为天”。可问题是,我们越来越不知道该吃什么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去菜市场买菜怕拎回“农药菜”,煮饭担心碰上“有毒大米”,吃肉得提防“瘦肉精”,外出就餐可能会吃到地沟油……我们身边还有安全食品吗?
据了解,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我们没有“火眼金睛”,能一眼看穿菜篮子、米袋子里装的东西是否有毒;截至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一种理想的检测和鉴别地沟油的手段。因此,我们只有寄希望于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
目前,我国有着庞大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包括质量监督、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都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但关键是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而不能是“有利益抢、无利益推”,致使部门众多而又互相扯皮,责任落实不到位。
小小地沟油成为治理难题,从根本上说,凸显的是政府食品监管中的漏洞。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绝于耳,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有些人见利忘义,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二是有些职能部门不作为,没有恪尽职守。
要想老百姓吃得放心,一方面,应该加大事后依法打击的力度,另一方面,还要做足事前防范的功夫。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还得从源头上想办法,否则回流风险仍然存在。要加快制定地沟油强制统一收购的办法,并通过立法协调环保、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监管和执法部门,建立责任明晰的工作机制,通力协作,加强管理。
只有这样,多管齐下,各司其职,地沟油才能得到彻底禁绝,百姓的食品安全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