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交流合作 提高应急能力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行轩  发布时间:2010-07-05  查看次数:1214

——“2010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综述


    ■行轩


    “2010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于6月19—20日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这次以“应急管理的经验与借鉴”为主题的研讨会,是由国家行政学院、公安部、民政部、卫生部、安监总局联合主办的,共有来自中国、德国、日本、英国、瑞典、美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250多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应急管理实际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马凯,德国联邦政府驻华大使施明贤,日本内阁府灾害管理室主任中岛义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行政学院、公安部、民政部、卫生部、安监总局的领导和德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政府官员分别作了大会主题演讲。60多位中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应急管理实际工作者分别作了大会发言和专题交流,45位代表作了点评。全体与会代表积极参与,讨论热烈。


    通过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与会的中外代表就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和挑战,提出了许多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意见和建议。


    一、应着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各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与会的代表一致认为,从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出发,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发展实际出发,从面临的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的特点出发,构建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特色鲜明的应急管理体系,是人类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的关键。与会的外方代表指出,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应实现“四个转变”,即实现单项应急管理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由注重事发后应急处置,向注重事前预测预防和全过程管理转变;由政府主导应对,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应对转变;由一国为主应对,向多国携手合作应对转变。中方代表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应以提高全社会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预防体系、综合协调机制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等为主要内容,使全社会预防各种风险和危机的意识明显增强,应对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显著提高,为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应坚持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民主应急,切实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


    研讨中许多代表认为,应以法制规范应急管理行为,以科技引领支撑应急管理工作,以民主确保应急管理公开公正公平。中方代表认为,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应坚持依法应急、公开处置、信息透明,特别要加强与媒体、公众的信息沟通,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应对、处置情况作出及时、客观的报道,以利于稳定公众预期,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外方代表提出,应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和法制保障体系,提高科学应急、依法应急的水平,特别要加强突发事件应对中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国际社会协同应急的立法工作。有的代表认为,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应以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为重点,进一步理顺各级应急管理体制。有的代表强调,坚持依法应急、民主应急,应重点抓紧制定各项配套规定,完善突发事件预防、准备、信息发布、指挥决策、沟通协调、社会参与、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具体制度和标准。


    三、应强化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预防体系


    许多代表认为,应急管理应把重点放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完善预测预警预防体系上,应将应急管理的着力点前移,以最大限度地防范和控制突发事件发生、减少突发事件的损失。应建立健全各种风险隐患排查监控机制,依法落实风险和突发事件隐患排查监控责任,实现对各类风险隐患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有的代表提出,应加强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及衍生规律的研究,完善监测预警网络,提高综合监测和预警水平。有的外方代表认为,应分类建立各种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预防体系和信息系统,特别要重点建立健全社会综合预测预警体系和信息系统,在这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采用科学的预测预警程序和方法。


    四、应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保障和恢复重建体系,切实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研讨中许多代表提出,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保障和恢复重建体系十分重要。有的代表提出,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应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应科学合理地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加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调保障,建立高效的共享调运机制。有的代表认为,应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健全长效规范的应急救援保障和恢复重建资金投入体制,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资金投入机制。有的外方代表提出,应加快建立国家巨灾保险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商业保险的应急功能,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加快应急管理产业发展,以有效分散风险、减少损失。


    五、应以强化基层为重点,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


    与会代表在研讨中强调,应急管理的重点应下移,应把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作为重点,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队伍建设、教育培训、装备配备等方面给予倾斜,打牢应急管理的基础。有的外方代表指出,坚实的基础设施是抵御各类风险、战胜各种灾害的根本,应加强电力、交通、通信等各类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建设,在做好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提高抗灾设防标准。有的中方代表认为,应把防灾减灾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在城市,应着力加强公共市政设施抗灾能力建设,提高学校、医院、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抗灾设防标准,合理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在农村,应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各类灾害风险,大力推进减灾安居工程。有的代表提出,应督促各类生产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技术投入力量,扩大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改变安全生产条件,特别要大力提高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还有的代表提出,应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救助保障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六、应切实加强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发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应急的能力和水平


    与会代表在研讨中一致认为,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水平,关键要靠科学技术。政府应组织力量,加大投入,开发一些先进实用的应急管理技术。特别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提升应急管理的科技含量。有的代表提出,应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应急管理决策指挥信息系统和保障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社会化水平。还有的外方代表认为,应充分借鉴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等各种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应急管理规律的研究,提高科学应急的能力和水平。


    七、应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国际交流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与会代表在研讨中认为,加强应急管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借鉴,互相取长补短,既是提高各国应急管理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和挑战的迫切需要。应重点加强信息沟通交流,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合作推动应急科学技术和装备发展,提高科学应急水平;加强跨国界、跨领域合作协调,协同应对各类重特大突发事件;相互借鉴强化防灾和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不断提高应急基础能力建设水平;切实加强人员互派互访等,共同提升风险防范和灾害应对教育培训的水平。有的外方代表提出,应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国际交流合作机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防灾减灾、国际救援等事务,加强全方位的合作交流。有的中方代表认为,国际交流合作可以通过政府间、非政府组织、区域联盟、企业、研究机构、学校等多方面来展开。还有的代表认为,定期召开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就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合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