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草瘪子”叮不叮人?会不会像河南的蜱虫传播疾病?蜱虫都能传播哪些疾病,在城市里为什么也有?近日本网热线不断接到各地州读者的电话报料称当地一些地方“草瘪子”密集,乌市读者反映在小区的草地上也有“草瘪子”出没。就目前读者关心和担忧的焦点问题,9月15日记者专访了自治区疾控中心蜱传疾病防控专家冯玉明。
记者:新疆有多少种蜱,与河南的是否相同?
冯玉明: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种,而新疆就有42种,占全国已知蜱种总数的1/3以上。其中,全沟硬蜱、亚洲璃眼蜱、亚东璃眼蜱和图兰扇头蜱是优势种。目前已经证实在我区可以传播疾病的主要有全沟硬蜱和亚洲璃眼蜱两种。而河南等中原地区常见的是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等,种类有所不同。
记者:据卫生部通报,我国曾在黑龙江、内蒙古及新疆等地的全沟硬蜱中曾检测到无形体病原体,我区是否有蜱传疾病的报告?
冯玉明:像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等蜱传疾病过去在牧区就有报道,只不过这次发生在河南等地的蜱传疾病是一种新的病原体。目前,河南发生的蜱传疾病是由于无形体病原体还是新型布尼亚病毒导致的,还在研究当中。1965年在我区巴楚地区首先发现的新疆出血热就是由病毒引起。此外,我区1986年有莱姆病的报告,1957年有森林脑炎的报告,这都属于蜱传疾病。其中,新疆出血热是由亚洲璃眼蜱传播的,主要分布在我区南北疆的荒漠绿洲、胡杨林和灌丛区域。莱姆病和森林脑炎是由全沟硬蜱传播的,主要分布在北疆山地的林斑灌丛和针阔混交林区域。
近三年来,我区疾控部门没有接到蜱传疾病的报告。蜱传疾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染疫的蜱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在新疆农牧区有人被蜱叮咬过,但至今我们没有接到像河南一样,被叮咬后出现发热和血小板减少的病例报告。因此,不必恐慌。
记者:一些市民反映在小区的草地上也有“草瘪子”,甚至在家中的阳台上还抓到过?
冯玉明:给草施肥大多数用的是从农牧区运来的牛粪或羊粪,肥料中混有少量蜱的虫卵或若虫、成虫,但数量相对较少。蜱活动的季节性很明显,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成蜱藏到树叶下可越冬,雌蜱吸血后躯体膨胀如蓖麻籽、产卵后死亡。现在这个季节蜱已经很少活动,因此市民可以不必担心。
记者:城市中的一些流浪狗、流浪猫是否能滋生传播蜱虫?
冯玉明:很多农牧区的家畜家禽身上有蜱虫寄生,并不鲜见。城市中经常洗澡的宠物很少能染上蜱虫,但是,流浪狗、流浪猫是滋生传播蜱虫的隐患。蜱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生存的环境就是杂草丛生的地方。在草丛中遛狗时有可能使草中的蜱虫跑到宠物身上,因此,饲养宠物的市民,要经常给宠物洗澡,预防将蜱虫带入家庭。
记者:在农牧区的家禽、家畜圈中的蜱并不鲜见,该如何消除?
冯玉明:首先要搞好庭院环境卫生,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预防蜱类滋生。庭院和重要草地可使用菊酯类杀虫药杀灭。一旦发现家畜、家禽携带蜱类较多时,可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蜱。
记者:“十一”大假将至,在野外作业、户外运动、旅游时,如何进行防护?
冯玉明:在野外作业、户外运动、旅游时尽量避免无保护在草地上长时间坐卧,预防蜱虫叮咬。喜欢野外垂钓者,要扎紧裤管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喜欢野外旅游者,建议穿长袖长裤衣物,减少进入杂草丛林时间。尤其不能在草地里长时间坐卧、睡觉。"草瘪子"叮人一般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在清醒的状态下皮肤会感到痒很容易发现去除。每天活动结束后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蜱后立即清除。除此之外,还可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可以数小时发挥效力。
记者:蜱常附在人体的哪些部位?一旦被叮怎么办?
冯玉明: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发根部、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因此要对这些部位特别检查,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火或烟头烫它露出的部位。不要强行抠下叮咬的蜱,这样的做法会令蜱头断在皮肤内而可能引起感染。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接触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
记者:现在有哪些药物可以有效治愈蜱虫的叮咬?
冯玉明:据媒体报道商城县人民医院4月8日接诊的第一个蜱虫叮咬患者,医院采取对这个患者的救助措施是注射多西环素和氧氟沙星,病人最后康复了,可见这两种药物对于这种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症是有效的。因此,一旦被蜱叮咬出现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出血等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向医生说明是否有蜱虫叮咬和户外异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