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子洲县子洲二中13岁女学生小琳(化名),今年5到7月约两月时间内,在课堂上遭到同班男同学小帅、小康笔尖刺、剪刀扎及课后殴打,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出现,绝非偶然。2009年10月西飞二中学生殴打一名男同学的暴力照片在网上“蹿红”,同年10月户县卫校爆出女生群殴事件。西安市教育局局长张建国还曾就这几起校园暴力事件向网民道歉,足见校园暴力事件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
纵观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除了学生学习压力重,家庭不和睦,青春期关闭封锁,生活遇到挫折等之外,恐怕更多的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所致。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其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从心理学角度说,子洲二中这起校园暴力事件中小帅、小康的行为属于易怒心理、自私狭隘心理,情感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冲动急躁,报复性强,事后又后悔。与此相对应,小琳则或多或少存在抑郁心理,喜欢独处,遇事不愿向老师、同学和家长倾诉。
笔者以为,要使中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一是学校要营造平安健康的学习环境,切忌只“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二是家庭要营造和睦平等的生活环境,切忌唯“分”是从,不问生活;三是学生本人要注意加强自身心理学知识学习,切忌只学书本知识,不学做人道理。
只有广大中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和谐的人际关系,生活效率才能抬升,校园暴力事件才会锐减,整个社会才能拥有本该拥有的那份和谐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