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安全是幸福的保证”。年满10周岁的大型公益活动“安康计划”使这一理念贯穿了中国孩子的成长。这一旨在让中国孩子“远离失学、远离疾病、远离伤害、远离犯罪”安全健康成长的知名公益品牌活动10年间筹集善款5.4亿元人民币,用于儿童慈善事业。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儿童少年的安全健康成长仍未得到全社会足够的重视,意外伤害、生活贫困、环境污染等给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作为中国成立最早的专门为儿童教育福利事业谋福祉的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于2000年5月23日推出了中国儿童少年安全健康成长计划,简称“安康计划”。
10年来,“安康计划”从为东西部儿童送温暖到普及卫生安全知识,从关注留守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到资助高职学生完成学业,从紧急救助地震灾区儿童到尝试建立儿童重大疾病公益保险机制,在最广阔的领域内、最大程度的为广大儿童铺设一条通往“安康成长”的道路。该项目先后实施了“儿童安全应急教育工程”,捐建“安康教室”以提高儿童掌握安全应急知识和自救自护的能力;建立了“儿童弱视专项基金”,帮助近2700名贫困儿童治愈了弱视眼疾;建立“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为贫困儿童、孤儿发放了28万余份重大疾病公益保险;建立“安康益家”社区儿童德育中心、“安康亲情读书站”。此外,项目还资助了7500多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完成学业,捐建了两百多个“安康图书馆”。
特别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14”玉树地震救灾中,“安康计划”发挥很好的品牌优势,唤起和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灾区孩子们奉献爱心。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建了10个“安全应急体验教室”,在北京捐建了“安全应急体验馆”。为了转移安置四川灾区失去父母、无人照顾和特困家庭的孩子,项目启动“安康家园”工程,组成“学生转移工作组”,深入灾区近两个月,共安全转移救助22批四川德阳、绵阳、广元、阿坝、都江堰等极重灾区的712名学生,在由社会爱心企业捐资上亿元修建的“安康家园”中开始新的生活。
“安康计划”不仅为孩子的成长搭建起公益平台,也为中国的公益事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推动。10年来,“安康计划”充分利用媒体优势,挖掘企业资源,策划开展了大型义演、义卖、“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等大型募捐活动,同时发扬创新思维,紧跟时代脉络,坚持“零钱慈善”理念,在全国率先开通了“8858”手机公益短信、“12361固定电话募捐”、网络捐款、捐赠热线等具有现代气息的劝募模式,在搭建捐赠平台的同时,传播公益理念,营造爱满人间的和谐氛围。
为了激励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制定了“中国儿童慈善家”、“中国儿童慈善大使”、“公益明星单位”等荣誉称号的条件。特别是为激励各界的爱心奉献,经过多方协调和不懈努力,在八达岭长城特别建立了一座“中国儿童慈善功德碑”,铭刻下为儿童慈善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爱心单位和个人的名字。“长城作证 爱心永存”的创意口号更是为筹集善款推波助澜。
10年来,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从耄耋老人到天真可爱的幼童,从港澳台胞到国际友人,通过这一公益平台竞献爱心,惠泽儿童。“安康计划”给困境中的儿童带来了希望,给蓬勃发展的慈善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的实现,特别是对儿童中的弱势群体,如贫困地区儿童、少数民族儿童、残疾儿童、孤儿等,实施特别的救助,极大限度地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与其他孩子平等发展的机会。
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理事长陈至立在“安康计划”实施1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说,儿童公益慈善事业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安康计划”走过的10年,是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大力支持的十年。希望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为儿童慈善事业奉献爱心、提供支持,共同为下一代的安全健康成长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