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经验是政府购买服务,按质付费。目前,“河南模式”受到卫生部及世卫组织的肯定。
困惑
钱有了,可不知道咋花
为使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国都在推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管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可以免费享受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预防接种、孕产妇保健等,人均标准不低于15元。
不过,很多老百姓都感觉没品尝到免费“蛋糕”。
业内人士称,就是因为钱的标准有了硬杠杠,可怎么花国家没说。如何保证经费合理分配,有效使用,各地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还有很多地方,专款一直搁在财政上,就是等着一个科学合理的花钱办法。
中国农村卫生发展项目是中国政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英国政府捐款,开展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2008年,我省就在利用这个项目的基础上,在宜阳、武陟、息县、清丰、汝州五个地方试点,探索“花钱”的办法。
模式
“河南模式”获得肯定
8日,卫生部关于研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何实现均等化的经验交流会在郑州召开。会上,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以及世卫组织代表均肯定了“河南模式”。
简单地说,“河南模式”就是政府埋单,不管是公办的、民营的还是私人的,只要符合资质,签了合同后,都可以凭绩效来挣政府的钱。
为这个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的郑大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吴建打了个比方,比如一辖区有1万个孩子需要打计划内防疫针,以往,政府是提前按这个人数,把钱提前打到医疗机构的账户上,医院最后到底打多少防疫针,是本糊涂账。而现在,每打一针都必须有家长的签字,最后,根据完成的工作量,政府再埋单。
“谁干得好,吸引的老百姓多,谁挣的钱就多,而且如果到偏远地区提供上门服务,报酬还要高一个等级。”吴建说,引入激励机制,比任何动员都有效,最终受惠的就是老百姓。比如试点之一武陟的孕产妇,现在都可以免费享受5次产前检查和2次产后保健。我省计划明年起,在全省逐步推广“河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