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应急避难场所及应急通道设置在哪里

来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咨询服务与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4-27  查看次数:1007

    常州是国家确定的二类人防重点城市,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七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为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提高城市防震减灾和应急能力,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始编制《常州市区防震减灾规划》,并于2006年12月经市政府批准;于2010年编制《常州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并在2011年3月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地震局、省民防局联合检查组审查通过。

  怎样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日本地震后引发的核泄露事故就是一种典型的次生灾害。

  对于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规划明确,从城市的总体布局上将可能产生次生灾害的企业布置在远郊区,比如关危险品仓库,而且在布局上要求必须避开断裂带以及凹陷区,并安排在城市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留有大于300米以上安全隔离保护带;规划明确各类化工厂里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有毒性的生产单位,新建生活行政区与生产区分开,在生活行政区有计划地种植绿化来改善环境和调节空气,对部分未加固的工程和管道要逐步加固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必要时对储备和生产次生灾害源产品、材料、建筑设置隔离区域或隔离墙,隔离区的最小距离应为15米;逐步改造危险品储备条件,加固一些抗震等级较低的建筑,对油罐和输油泵的连接处要尽量使用柔性接头,以免地震后引起管道接头破裂,油类溢出造成灾害;位于居民区的农药厂、酿酒厂、常州化工厂,规划搬迁至远郊;对规划建设的易燃易爆有毒放射性物质、生产储存等设施,在不影响城市总体布局的前提下应布置在远郊区,并应避开断裂带以及凹陷区,并安排在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考虑抗震救灾应留有安全保护带,隔离带应大于50米以上;城市燃气系统的增压站应与周围有15米的隔离带等等。

  怎样增强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

  常州市区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建设分三步

  根据这两个规划,我市将逐步建立起适应常州灾害特征的安全、高效、综合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满足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避难要求,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如下:

  近期(2010-2012):明确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总体布局和建设要求并组织实施,完成规划总量30%左右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形成相应的应急通道系统,并对规划改造的公园、绿地等场所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标识。

  中期(2013-2015):完成规划总量50%左右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初步形成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提高城市抵御突发公共事件的整体能力,初步适应常州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需要。

  远期(2016-2020):基本完成规划确定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并完善配套设施,形成以城区为主,远近结合、设施配套、覆盖面广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从而大大改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不足的局面,到规划期末基本满足城市居民避震疏散需要。

  应急避难场所及应急通道,设置在哪里

  《常州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建立常州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二是确定场地型和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三是确定城市应急通道和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设施配备。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是为了应对上述自然灾难所为周边居民提供的疏散和安置的场所。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全市区共规划应急避难场所750处左右,其中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600处左右,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150处左右。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按安置时限和功能分为三级。其中,Ⅰ级市区20处左右,Ⅱ级300处左右,Ⅲ级260处左右。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要求为4000平方米以上单建式地下空间(含人防工程)或大型体育馆、展览馆、学校等),按安置时限等也分为三级。其中,Ⅰ级市区8处,Ⅱ级60处左右,Ⅲ级70处左右。

  《常州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还综合考虑了配套应急通道及应急生命线系统的规划要求。应急通道是指在城市发生灾难时,用于城市抢险救灾、人员疏散和物资运输的交通通道。我市主要考虑陆地上的应急通道,主要有延陵路、通江路、怀德路、长江路、和平路、玉龙路、春江路、丽华路、河滨路、滆湖路等道路。应急生命线是指城市发生灾难时,用于保障受灾人员避难救援所需的包括供水、供电、医疗救护、物资供应、通信在内的基础设施。通过完善各类基础保障设施,建立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的应急生命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