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食品问题的频频曝光,使得食品安全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
处在进出口食品监管把关的风口浪尖上,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勇于担当“食品安全守卫者”的神圣职责,把维护进出口食品安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食品扩大出口创汇、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实。开拓监管思路,创新监管方式,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长效监管机制,为确保江苏乃至全国的食品安全把好门、服好务。
果断应急
筑牢进口食品安全防线
这个春夏之际非同寻常,对于全球食品安全而言可谓多事季节。
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地震,强震海啸的重创引发了核泄漏危机,对当地的食品、农产品和饮用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一时间,核扩散的阴影笼罩在日本和周边国家上空。
江苏是日本商品尤其是食品进口大省。今年上半年,共有600余批进口日本食品从江苏入境,货值达1400多万美元。
为确保日本输华食品安全,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江苏检验检疫局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统一部署,第一时间制订了《日本输华食品放射性污染检验监管技术方案》,下发江苏各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执行。方案统一了应急处置行为,明确了检测准备、抽样、检测和判定标准以及应急处置等要求。
与此同时,江苏检验检疫局组织专家制定《日本输华食品放射性污染物检验监管措施表》及《日本核污染风险图》,并实时更新,科学有效地指导各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对日本输华食品农产品实施检验检疫。连云港和太仓检验检疫局按照要求妥善处理了12批日本输华食品,有效堵截了经“核辐射”污染的食品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本地震核辐射危机尚未解除,5月24日,台湾又爆出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污染事件,给台湾食品带来重创,波及两岸三地。由此而引起的食品、保健品安全风波持续蔓延。面对公众的恐慌和疑虑,江苏检验检疫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来自台湾地区相关产品的检验监管,严防问题食品流入江苏境内。
江苏检验检疫局第一时间向各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发布预警,积极向地方政府通报事件进展,先后两次向江苏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发送关于台湾食品被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的信息,为系统监测全省相关产品提供了第一手信息来源,协助省食安委开展台湾进口食品中塑化剂成分的监测;同时,发挥技术专研优势,组织人员经过艰苦、繁杂的比较摸索和攻关,成功破解食品中塑化剂检测技术难题。
江苏检验检疫局采取有效措施,一方面禁止台湾涉案企业的相关产品进口,另一方面严格检验台湾进口运动饮料、果汁、茶饮料、果酱果浆、胶淀粉类产品,发现3批台湾食品塑化剂成分呈阳性,已责令进口商对其实施退运或销毁。
统计显示,2010年,江苏检验检疫局共对24批5744吨不合格进口食品实施了退运或销毁处理,有力保障了江苏口岸安全和消费者健康,充分体现了国门食品安全守卫者形象。
5月至6月间,江苏检验检疫局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全面开展打击假冒侵权酒类产品专项集中行动。以各辖区近两年有过进口葡萄酒记录的经营单位为重点,出动执法人员177人(次),检查了生产企业、销售单位、餐饮单位、进口商等共计89家,协助上海检验检疫局封存一批不合格进口红酒。连云港、常州等检验检疫局发现6批进口葡萄酒未印制、加施中文标签,并要求企业进行整改,南京检验检疫局连续查处了3批含非食用物质和非法食品添加剂的进口酒类,作退货处理。
重拳出击
砸向非法滥用添加剂
3月,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和网络报道了河南等地使用“瘦肉精”喂养生猪的情况,其活猪及猪肉原料已销售到江苏等地。江苏每年出口猪肉及其制品3000余吨,为防止受“瘦肉精”污染的猪肉经出口企业加工后“溜出”国门,江苏检验检疫局迅速展开全省行动。
从省局到市县分支局,全省检验检疫系统立即组织对辖区内出口猪肉加工企业和备案养殖场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加工企业对猪肉原料的控制情况,以及备案养猪场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控制情况。连云港、盐城和淮安等检验检疫局对辖区内出口备案养猪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和“瘦肉精”监测。经检查,出口备案养殖场未发现使用“瘦肉精”,“瘦肉精”监测结果也全部为阴性,从源头上有效地杜绝了“瘦肉精”污染猪肉产品的出口。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添加剂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关系老百姓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以追查“瘦肉精”污染猪肉为开端,一场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风暴迅速在江苏大地开展。
4月26日,国家质检总局召开全国质检系统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江苏检验检疫局立即研究部署全省系统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项行动工作办公室,印发《江苏检验检疫系统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以来,江苏检验检疫局坚持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看得重、抓得实、管得严、打得狠”为总体要求和衡量标准,精心组织,扎实行动,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营造专项行动浓厚氛围;通过全面调查摸底,做到食品安全风险排查到位;通过突击检查,形成高压态势彻底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江苏检验检疫局采取摸底调查、突击检查、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出口食品、农产品生产企业,种植、养殖原料基地进行了全面清查,对可能影响到食品安全的企业和基地立即暂停出口和取消备案资格,形成高压态势。全省检验检疫系统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450人次,对595家出口企业、339家(块)食品、农产品原料种植、养殖备案基地进行了全面抽查监管,发现不符合项491项,经验证已整改完毕问题425个,其余问题正在整改中。吊销了1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备案资格,对2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停产整顿、暂停出口,对56个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备案基地实施限期整改,取消不能持续满足备案条件的果蔬菜基地94个。
江苏检验检疫局还建立并完善了“添加剂备案+企业自检自控+监督管理+抽查验证”监管体系,明确出口食品原辅料、添加剂备案动态管理要求,制定动态管理记录,组织开展企业自查工作,督促企业建立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的合格供方考核制度和入厂前的查验制度,建立原辅料和食品添加剂使用核销台账,同时采取不定期检查形式验证企业申报材料的正确性,拟制监督检查计划和监测方案,加强对产品抽查验证。
今年以来,全省检验检疫系统已对食品添加剂、调味品、蜂产品、罐头、肉类、蔬菜及其制品、水产品、饮料、蛋品、特殊食品等各类食品,抽取了1162个样品进行了针对性检测,检测项目主要为易在食品中被非法添加的物质、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
切实加强出口食品监管,江苏检验检疫局帮助企业有效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欧盟新食品法、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等国外技术壁垒,多次成功迎接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或地区的官方检查,获得主要进口国家或地区官员和专家的好评,促进了我省食品农产品的出口。成功应对了三鹿婴幼儿奶粉、日本毒水饺等重大突发性事件,有效维护了食品安全“江苏制造”的国际形象。
建示范区
食品安全从源头开始
2010年8月19日,江苏省委和国家质检总局主要领导在南京为江苏首批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授牌。
同年12月17日,江苏检验检疫局联合省农委、海洋与渔业局共同召开江苏省推进外向型农业暨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给予示范区“设施装备水平高、科技含量高、农产品质量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评价。国家质检总局多次向全国系统介绍江苏示范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江苏检验检疫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江苏出口食品质量安全名列全国前列,合格率从99.86%提高到99.97%,这与全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质量控制从源头开始的创新做法分不开。
近年来,江苏检验检疫局坚持以大质量工作机制建设为抓手,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主动与农林、渔业、商务等部门以及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大力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服务“三农”,取得显著成效。
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省相关部门协作加强示范区建设,推进食品农产品出口健康快速发展。省政府为此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每年拿出5000多万元专项资金鼓励示范区建设。
江苏省拥有36个大中型农场,沿海滩涂面积近1000万亩,以乡镇为单位集中种养某一特色农产品的情况比较普遍,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自主管理的规模化原料备案基地发展迅猛。江苏检验检疫局以国有大型农场、特色农产品集中种养乡镇为突破口,确定了“一定区域、一定组织、一定品种范围”以及“申报主体多元化”的江苏特色创建思路,并与省农委和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下发了《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和《示范基地和示范区认定办法》,示范区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
早在2008年9月,盐城东台三仓农场就顺利通过验收,成为江苏首个省级“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拉开了全省大力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序幕。之后,江苏检验检疫局全面加强与农林、渔业、商务等部门以及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合作,不断扩大示范区建设规模。涌现了海安紫菜、太湖大闸蟹、花果山蔬菜、赣榆泥鳅、兴化香葱、盐城鮰鱼、邳州大蒜、宝应荷藕、宜兴茶叶等许多特色示范区,极大地带动了特色农产品出口。其中,紫菜和泥鳅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江苏海安出口紫菜质量安全示范区也成为国家质检总局树立的首批典型示范区之一。2010年,江苏检验检疫局和省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联合认定了7个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19个示范基地。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内企业出口食品农产品同比增幅达到45.5%,高出全省平均增幅17个百分点,国外通关合格率达100%,实现零通报。
江苏海安出口紫菜质量安全示范区负责人李海波说:“紫菜示范区的建设使得老坝港镇实现了产业集聚,每张紫菜平均价格因此上涨了4分钱,销量增加了20.8%,解决了4000多人的就业,承担了老坝港镇50%约12000多人的生活来源,实实在在帮助咱们老百姓鼓了钱袋子。”
江苏检验检疫局在示范区内大力实施分类管理、绿色通道、技术帮扶等多项优惠政策,不仅缩短了检测周期,而且每年减免企业检测费用30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45个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内出口食品农产品3.65亿美元,同比增幅达15%,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6.15%,合格率达100%,真正实现了帮助企业“提速、减负、增效”的目标。
创新理念
食品安全监管动力强劲
江苏现有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近1000家,进口商450多家,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备案基地800多个,每年进出口食品近50000批,江苏检验检疫局检验监管人员不到200人,却创造了保证出口食品合格率达99.97%,供港澳食品合格率达100%,进口食品检出不合格率达5.02%的骄人成绩。
“以往我们无法及时掌握企业实际使用原辅料、添加剂以及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的动态信息,而现在,我们的监管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就能进行实时监管”,指着电脑屏幕上正在运行的远程监控电子平台,该局食品监管处负责人说:“有了这个系统,我们就能及时掌握企业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做到出口食品企业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预防、早处置,省时省力而且监管有效。”他一语道出了该局保障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玄机,那就是用创新的理念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2008年5月,江苏检验检疫局自主研发了“出口食品生产关键环节远程实时监控及质量追溯系统”电子化监管平台,并于2010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对出口食品原料备案基地进行GPS定位,自动测量面积,要求基地所用的农业化学投入品全录入,全审核,对基地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实施全程监管,同时,该系统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原辅料、添加剂的出入库、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记录、跟踪和核销,检验人员可对照食品企业的原辅料、添加剂备案信息进行回溯检查,从而杜绝了企业不实申报行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源头监管和远程动态管理。
在食品安全长期监管过程中,该局不断探索风险防范的有效途径,先后组建起食品安全信息员、食品质量安全社会监督员和企业质量安全监督员三支队伍,分别由检验检疫工作人员、社会各界人士和进出口食品企业员工组成。近年来,三支队伍相互协作,在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消除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食品安全信息员队伍负责整理、分析和报送收集到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社会监督员与指定的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单线联系,提供“情报”。企业监督员则主要发挥同行之间的监督功能,提供企业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2010年以来,江苏检验检疫局共聘请社会监督员207人,收集信息300多条。通过社会监督员,该局严厉打击了某草莓种植基地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的行为,成功查处了一批外地流入江苏并试图申报出口的不合格保鲜大葱。今年初,根据社会监督员的举报,江苏检验检疫局对来自加拿大的一船11502.2吨,货值1389万美元的初榨菜籽油开展针对性检测,发现强致癌物质甲苯和二甲苯,根据有关规定实施退运处理,国家质检总局为此向全国系统发布警示通报。
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既有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又有生产加工和进出口环节。既涉及检验、认证、监管、检测等检验检疫内部职能部门,又涉及质监、工商、食药、农业、渔业、商务等相关主管部门。
目前,一场以“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正在全省如火如荼展开。面对国际国内新的形势,结合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江苏检验检疫局冷静对待取得的成绩和荣誉,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质检总局的决策部署,再接再厉,奋发作为,争科学监管之先,创食品安全之优,永保食品国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