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新理念 推进全民健身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作者:张者玉  发布时间:2011-09-22  查看次数:553

体育的三大任务是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而群众体育所承载的是增强国民体质,实现现代化强国,其内涵宏深。2008年伴随着北京奥运会“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把群众体育推向了高潮。如何构建新的理念,开拓后奥运时代群众体育工作的新局面,需要我们认真的去探索,亦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研读有关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方针、政策,围绕着服务广大群众,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在服务中求有为,在创新中求发展的理念,通过深刻分析我区群众体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潜力,为努力实现群众体育的科学发展,作了如下的调研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东丽区群众体育工作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但对群众体育的规范管理,群众体育的组织建设和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等仍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对提升全民健身意识的办法不多,为了实现东丽体育的率先发展,提高群众体育品位,真正将其功能、特色体现出来,不能停留在简单办几项赛事,热热闹闹搞几项活动上。为此,对我区群众体育工作的现状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二、调研与分析

(一)工作定位,坚持三个必须。一是坚持必须依法治体。要认真贯彻《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天津市全民健身计划》,不断增强政治意识、阵地意识,做到有法必依。以体育为载体,以科学、文明为主题,面向社会,服务群众,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切实贯彻《全民健身条例》。二是坚持必须遵循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共建的方针。体育下基层与“六送体育”、“全民健身日”、“文体活动月”等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广泛地开展,把努力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道德水平作为群众体育的“立足点”。三是坚持必须遵循群众体育发展客观规律。群众体育有着自发性、区域性、松散性、多样性等特点。不可能把所有人的爱好统一到一个或几个项目上来,但我们可以尽可能把大家的健身意识统一起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幸福”是群众体育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打造东丽群众体育品牌。

(二)工作到位,提高三个效应。一是点面结合效应。各街乡群众体育开展的情况不一样,发展也不平衡,但是群众体育工作的任务是一样的。作为农口区县,群众体育工作重点在街乡,要以街乡为点,全区为面,点面结合,形成规模,推广典型,带动一般,让人们都动起来是群众体育工作的出发点。二是民风民俗效应。健身项目要注意特色性、普及性和创新性,要从各街乡的实际出发,如无瑕街的舞龙舞狮;军粮城街、么六桥乡的乒乓球运动;丰年街的太极系列(拳、剑、扇);张贵庄街的腰鼓、柔力球、太极系列等都形成了传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浓烈的民间气息,不但群众参与率、推广率和展示比赛率都很高,而且,在全市一系列比赛中,也为我区赢得了荣誉。因此,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方便易学、科学文明的健身活动,是群众体育工作的着力点。三是滚雪球效应。全民健身要从实际出发,从基层做起,从小群体做起,只要是健康有益的就给与支持扶植,持之以恒,形成滚雪球效应,使现代的健身观念扎根于群众之中,科学健身方法进入千家万户,是群众体育工作的着眼点。

(三)不能越位,遵循三条原则。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是“监督、指导、协调”,抓群众体育工作应当做到,工作到位而不能越位。注意遵循协调、协商、协助的三条原则。相信基层的组织领导,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不能下车伊始,指责批评,要悉心指导,相互探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基层有了困难要千方百计地支持并协助解决。只有这样,工作就能顺利开展,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四)找准重点,握紧两个抓手。群众建设需要引路人,全区群众体育开展的好与不好,与群众体育组织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群众体育组织中蕴涵着许多“热心人、明白人”,在全民健身领域他们具有很强的感召力,由他们牵头、指导很容易组织起小的健身群体,进而带动成百上千的人参与健身,形成健身网点及网络。因此,握紧东丽区体育总会和公益性、事业性(如农民体协、门球协会)等各种体育社团这个抓手,不断健全群众体育组织管理机制,使其充分发挥体育社团作用,是拉动群众体育不可或缺的工作。另一个抓手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目前我区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有410人,是群众体育的重要资源,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承担了传播科学健身知识的重任,在推动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使其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凝聚各方面积极力量,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倡导一种“崇尚健康、人人健身”的生活方式,是推进群众体育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五)拓宽渠道,抓住两个结合。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群众体育工作。新农村建设是广大农民受益的惠民工程,通过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运用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辟农村文体活动空间,在中心城区兴建大型体育场馆,在街乡建设体育健身公园和健身路径工程,消除城乡差别,拓宽农村体育城市化的路子,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健身条例》和“亿万农民健身活动”,既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社会事业整体发展水平。对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以农村城市化建设为“切入点”,在大规模的迁村并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完善农村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对接,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似的社会保障,努力实现社会事业服务均等化。探索实施农村体育以社区为主体,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的健身网络构架,必将把农村体育推向新水平。二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学校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具有人才和场地的相对优势,处理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是能否真正贯彻全民健身的重要因素。①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园地,“健康第一”的思想已为广大教育和体育工作者所接受,随之而来的体育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改革把学校体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是一种全新的体育教育,随着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他们在学校学到的体育技术、技能、知识就会带入社区,他们既是体育的实践者又是体育的宣传员,通过他们参加社区体育的直接行动,可以动员、引导更多的群众投身到社区体育活动中,其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②学校体育设施比较完备,而这些设施除教学、训练外基本闲置,在保证教学、训练的前提下,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提高其使用效率,为公众服务,是满足全民健身需求,扩大体育人口的一条途径。同时社区可通过学校的辅助,建立起自己的体育俱乐部、中老年活动中心等开展适合全民健身的大众体育活动。③学校并非青少年生长的唯一空间,学生本来就是社区的一个重要成员,建立起学校、社区、家庭三方的合作机制,拓宽社区体育领域,使社区体育新的亮点不断出现和放大,不断丰富社区体育内容,提高社区体育活动水平,实现社区体育新的突破。

三、结论

我们体会:群众体育在追求其显性效果的同时,更应注意其长期发展能力的提升。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体育主管部门首先要加大管理力度,破除自满观念,启动制度创新,引领社会实践。既要坚持现有好的做法,又要突破当前实效;既要把群众体育融入大局,又要立足实际,突出其特色;既要体育主管部门推动,又要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变单一为多元,形成合力,共同开发群众体育盲区,积极稳步地推进群众体育向纵深发展,在关键环节上取得关键性的突破,从而为群众体育提供稳定的发展支撑。

另外,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要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在形式内容上强调多样性、普及性和参与性。一是要强调借势造势,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势造全民健身之势,层层推进,把活动办到百姓身边;二是要强调深入扎实,活动进一步深入基层,在群众中扎根;三是要更加强调通过健身收益,最终把健身的益处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才是群众体育工作的真谛。(作者系东丽区体育局局长)